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
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
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之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
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
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的顺序是:
| A.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
| B.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 |
| C.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
| D.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
法国历史学 家德尔玛指出:现代欧洲文明源于古希腊和罗马的文明,因为欧洲人从希腊那里“继承了关于任何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而从罗马那里“继承了一种政治的和法律的思想,一种范畴”。”下列选项对“动力线”和“一种范畴”的概括最全面准确对应的是()
| A.个人主义理想和民主社会观念,国家的权利和利益 |
| B.人民主权原则和轮番而治方式,个人尊重国家利益 |
| C.公民大会机制和陪审法庭监督,个人和团体的权利 |
| D.人文主义思想和民主政治形式,国家尊重个人权利 |
尼克松在1969年1月20日就任总统,当时《人民日报》发表了尼克松就职演说的全文,而且全国所有报纸通通转载……尼克松在就职演说中表示:“让一切国家都知道,在本政府当政时,我们的 对话线路是敞开的……一个国家不管其人口多少,都不能生活在愤怒的孤独状态之中。”这说明()
| A.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 | B.中美关系出现了缓和的迹象 |
| C.中美意识形态的分歧基本消失 | D.中美谋求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
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材料中所说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指的是()
| A.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 B.推动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
| C.发挥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 D.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
《宜昌大撤退铭文》记载,1938年民生实业公司总经理卢作孚临危受命,抢运近10万吨物资设备和3万人员如期转移人川,有人后来将“宜昌大撤退”比喻为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国本次大撤退的主要作用是()
| A.滞碍日军对沿海地区的资源掠夺 | B.改变中国工业结构的地理布局 |
| C.保存争取抗战胜利的物质力量 | D.奠定民族资本主义黄金发展的基础 |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实行总统制;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利,孙中山颁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从增进宪政意识看这种做法 ()
| A.与时俱进,民国政体不断完善 | B.因人设法,违背法治精神 |
| C.防患专权,有利于维护共和体制 | D.权力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