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华盛顿和拿破仑是欧美资产阶级时代的杰出人物,他们不仅是资产阶级政治家,而是都是军事家,其生平有许多相似,更有巨大反差。
华盛顿和拿破仑都利用法律这一把利剑,维护革命,维护国家。
材料一:“从此,这个国家不仅有了统一的政府,还有了统一的市场,统一的货币,统一的税收。”                                         
——摘自《大国崛起·美国篇》
(1)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美国哪一部法律?
材料二:拿破仑晚年曾得意地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一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记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
(2)《民法典》之所以“将永垂不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不同国情、不同文化、不同领导人的性格等都会对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产生深远影响。
材料三:一代雄狮拿破仑在对外政策中选择的是战争。战争是一把双刃剑,正如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3)材料中“法国人鲜血的价值”在意大利何以体现?那么为什么又感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
(4)华盛顿不仅具备非凡的军事才能,而且还有着出色的外交才华。华盛顿担任美国总统期间的对外政策是什么?你如何看待?
历史上,对华盛顿的评价几乎众口一致,对拿破仑的评价却有众多争议。请阅读下列四段对拿破仑的评论后再回答问题:
材料四:“人们并不否认他的天才和荣誉,但可悲的是如此卓越的天才和巨大的荣誉却仅仅造就了一个人的个人伟大,而不是奉献于造福世界。……他蹂躏法国和欧洲达14年,而没有给他们自由、道德或一种思想。他使世界战栗而未能使之焕然一新。……”
材料五: “诚然,他的行动表现出来是暴虐的,但是他的暴虐……不及被他打倒的王爷贵族们所惯于表现出来的一半……他把他的法典带到被他征服的国家里,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越得多,它在原则上承认平等。”
材料六:“波拿巴(拿破仑)与其他处于他的年龄和地位的人一样,以对道德的漠视和纯粹的自私(但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他更严重些)从事积极的活动。他被卷进去的社会危机使强烈的自私表现为无止境的野心。和他必须要与之竞争的人相比,他以大得多的不可比拟的天才与冒险精神,击败了反对他前进的任何东西。这样,他身上的野心较之其他人更为显著,仅仅因为他更为成功。”
材料七:“有一回拿破仑过阿尔卑斯山,说:‘我比阿尔卑斯山这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士兵。”
(5)上述材料中,你认为哪两段材料的评价不合适?这两段材料表现出在历史人物评论上常常容易出现的哪些错误?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一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客乐》
材料二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唐)王建《夜看扬州市》
材料三 “今夜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宋)陆游《杂赋》
材料四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宋)王安石
(1)依据材料概括唐宋商业发展的状况。(4分)
(2)面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唐宋政府仍然坚持什么经济政策?为什么?(6分)

材料一 1974年在福建泉州港外出水了一艘南宋海船,船中残余的香料就有2 000多公斤,其中有檀香,还有价格等同于黄金的龙涎香。
材料二 1987年在广东东南濒临南海的阳江海域发现了一艘中国古代沉船,被命名为“南海一号”。这是迄今为止在环中国近海区域发现的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整船文物多达4~8万件,以瓷器为主,多为青釉瓷,许多瓷器带有明显的阿拉伯风格;一摞一摞的铁锅和一篓一篓的铁钉是另两宗大量出水货物;目前船中出水的铜钱有上万枚,年代最早的是汉代的“货泉”,年代最晚的是南宋高宗时期的“绍兴元宝”。
(1)材料一中出水的海船来自哪个地区?材料二中“南海一号”是什么时期的船只?请分别说出理由。(6分)
(2)材料二沉船中有大量的瓷器和铁制品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3)综合以上信息概括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情况。(2分)

材料一 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国史概要》

材料二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愚见贫农之家,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注:铁搭:农具名。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太湖地区农业史》
(1)依据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并将两者联系起来,说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变化。(4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6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严复与梁启超都是近代中国具有极大影响的宣传家,在维新变法时期,由梁启超担任主笔的《时务报》与严复创办的《国闻报》南北呼应,作为同业,他们二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着政治上的一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等人仍然坚持君主立宪,走改良主义道路,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极为恐惧。辛亥革命爆发后,梁启超认为中国需要循序渐进,而袁世凯当初的民国是比较符合梁启超理想的。所以民国初年他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但后来袁世凯复辟帝制扼杀了梁启超的政治理想,梁启超于是转向倒袁。而严复在戊戌政变后继续固守自己的立宪主张,甚至在二十世纪初参加了为袁世凯复辟做鼓吹工作的“筹安会”。……在袁世凯帝制复辟发生之前,严复对梁启超对近代中国的贡献,基本上持肯定态度。他曾致信梁启超说:“连日晤谈甚欢,引为平生快事。近年来,国家多故,朝野不宁,然治之之道,确如老弟所言,必先安内固本,尔后方克对外。”经过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等一连串重大变局之后,严复由于政治上的孤立,加“以肺疾缠绵,几于闭门谢客”,使他日益限于保守落伍,其间也自然关涉那些与他有过一定关系的人和事,而对梁启超的议论与评判尤多。晚年严复依然承认,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梁启超确实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但他曾写道:“吾国自甲午、戊戌以来,变故为不少矣。而海内所奉为导师,以为趋向标准者,首屈康、梁师弟。顾众人视之,则以为福首,而自仆视之,则以为祸魁。……今夫亡有清二百六十年社稷者,非他,康、梁也。”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严复与梁启超“保持着政治上的一致”的重要史实。
(2)依据材料,指出严复对梁启超历史地位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冷战期间,美国积极充当“国际警察”,遭到非西方国家的普遍谴责。但是冷战结束十多年后,兴起一种容忍、认可、甚至要求美国更多干预的舆论。美国等西方国家把冷战的胜利视为西方“民主”的胜利,加紧推销西方的民主和人权思想,推动“人权国际化”和联合国“人权中心化”。西方的人道主义干预思想渗透到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和制裁行动中,现行国际关系准则特别是主权原则和不干涉内政原则受到挑战。
——摘自魏宗雷《西方“人道主义干预”理论与实践》
(1)“非西方国家”的主要类别有哪些?“非西方国家”普遍谴责美国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指出冷战结束后兴起“更多干预”的原因。并归纳西方国家推行“人道主义”干预的主要手段。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