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任光禄竹溪记    [明]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我曾经游观过京城世宦富贵人家的亭园,见那里集聚的东西,自极远的边地到海外,奇异的花卉石子没有不能罗致的,所不能罗致的只有竹子。
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我们江南人砍伐竹子当柴烧。他们筑园构亭也必定购买寻求海外的奇花异石,有的用千钱买一石,有的用百钱买一花,并不吝惜。
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然而如有竹子占据在当中,有时就将它砍去,说:“不要让它占了我种花置石的地方”。
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但京城人如果能觅到一竿竹子,常常不惜化费数千钱来购买;然而一遇到下霜降雪,便又都干枯而死。正因为它的难以寻觅而且又多枯死,人们因此就更加珍爱它。而江南人甚而笑他们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说:“京城人竟把我们当柴烧的东西视为珍宝。”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呜呼!奇花异石诚然为京城与江南人所珍爱。然而追溯它们的产地,则边地和海外人看待它们,我想也与
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竹子在江南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而边地海外,或许是从不出产竹子的地方,假如让那里的人一旦看到竹子,
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我想他们必定比京城人更加珍爱和看重它。这种情况恐怕是笑不完的了。俗语说:“人离乡则愈贱,物离乡则愈贵。”
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如此说来,世上的美丑好恶,又有什么不变的标准呢!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我的舅舅任光禄君在荆溪的边上构筑了一个亭园,到处种竹,不种其它的花木。竹林间造了一座小楼,有空就与客人在那里吟诗啸歌。
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他偶然对我说:“我不能与有势力的人比池亭花石的胜况,单独在这里取山地本来所有的东西,可以不花费劳力而使满园苍翠葱茏,
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也足以自适。因此自称是竹溪主人。请外甥为我记述一下吧。”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我以为任君哪里是真的不能与有势力者攀比,而随意取其当地所有;恐怕还是对竹独有特殊的爱好,
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而不愿意把它告诉别人吧?过去有人谈论竹子,以为它决没有美妙的声音、动人的姿色和香味值得喜爱。
所以它奇巧怪异不如石,妖艳柔美不如花,孑孑然有如高傲独立的士人,不能与尘俗混同合一。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孑然有似因此自古以来,知道珍爱竹子的人极少。那么京城人难道也是能知竹而加以珍爱的吗?他们不过是想用此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耳。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
与别人争夸富贵,如同用奇花异石向人炫耀一样。所以京城人珍爱竹子,与江南人不重竹子,不知竹一也。
他们同属于不知竹,是一样的啊。
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任君在繁华纷闹中生长,而能不沉溺其中,衣饰、车马、僮仆、歌舞,凡是富贵人家所沉湎嗜好的,一切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摒斥而去。尤其是方正刚直不随意与人交往,凛然有高洁独立之气,这正是任君对于竹子必有自得的地方。
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世上可喜可玩的万物,原有不能割舍的吗?既然这样,那么假使竹子不是这里的土地所有,任君也将竭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
其力予以搜集,然后心里才高兴。任君的财力虽然使他能尽量寻觅奇花异石,然而他的爱好本不在此啊。
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可叹啊!竹子本可以不出江南而为人贵重,对此我重新有了感受了。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
对文中一些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自绝徼海外”中的“绝”与“绝无声色臭味”中的绝,意思不一样。
B.“毋以是占我花石地”中的“是”是代词,意思是“这种东西”,文中具体代指的是竹。
C.“然穷其所生之地”中的“穷”,意思是在生产竹子的地方把它挖遍。
D.“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中的“虽”,应该讲为“虽然”而不是讲为“即使”。

下列对文句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

A.“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意思是“京城里的人名叫乃宝的是懂得我们的爱好的人”。
B.“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意思是“人离开家乡会变得更加低贱,物离开出产它的地方却会变得更加珍贵”。
C.“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意思是“世人对事物好丑的评价,有什么定准呢?”
D.“暇则与客吟啸其中”意思是“闲暇时就跟来访的客人在竹间小楼作高雅的闲谈”。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唐顺之看过京城侯姓人家的花园,也看过舅舅任光禄(光禄是官职,文中因避讳没有出现舅舅的名字)修建在荆溪上的竹园,作者通过侯姓人家爱好奇花异石而舅舅爱好竹园来对比着写这篇文章。
B.作者揭示舅舅不是没有能力招致奇花异石,而是其偃蹇孤特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喜欢那些巧怪妖艳绰约的奇花异石,而喜欢“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的竹子。
C.作者对生长于纷华,有能力获得“裘马、僮仆、歌舞”这样的生活享受却“一切斥去”的舅舅的叙写,不仅丰富了竹子性格对人生的启迪意义,也给那些享受繁华的达官贵人以一点警醒。
D.文章最后一段不再写任光禄,升华一层,表达出对竹子的赞美和歌颂,意思是江南人不贵重的竹子,在任光禄眼中得到了尊重;同样的道理,不被世人看重的许多事物,都有可能得遇知音,获得敬重。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
是时,少府五鹿充宗①贵幸,为《梁丘易》。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说,元帝好之,欲考其异同,令充宗与诸《易》家论。充宗乘贵辩口,诸儒莫能与抗,皆称疾不敢会。有荐云者,召入。摄衣登堂,抗首而请,音动右左。既论难,连拄五鹿君,故诸儒为之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为博士,迁杜陵令。
至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云自是之后不复仕,常居户田,教授诸生。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
云年七十余,终于家。病不呼医饮药。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
(选自《汉书•朱云传》)
[注] ①少府五鹿充宗:少府,官名;五鹿,复姓。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世以是之高:崇敬
B.御史遂云去将:带领
C.以直臣旌:表彰
D.云自是之后不复仕:做官

以下四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朱云不惧权势的一组是()
①容貌甚壮,以勇力闻②摄衣登堂,抗首而请③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④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⑤小生乃欲相吏邪⑥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

A.①③⑥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云少时尚武,后又修文。他年轻时与侠士交往,凭勇力而闻名。四十岁时,才改变行节,从师学习《易经》和《论语》,都能传承老师的学问。
B.朱云有胆有识,能言善辩。他被人推荐与五鹿充宗辩论时,毫不胆怯,毅然前往;辩论展开后,连连驳倒五鹿充宗,故儒生很佩服他,朱云也由此升迁。
C.朱云忠心为国,直言进谏。他因在公卿面前指责张禹为佞臣而触怒汉成帝,成帝要杀他,幸亏辛庆忌冒死求情,陈述理由,皇上的怒气才消,免去了他的死罪。
D.朱云为官时是正直之臣,不复出仕后一心教授学生。他时常带着学生们乘牛车出门,对所探访的人都能做到恭敬侍奉,但是和丞相薛宣相见时拒绝了薛宣的盛情挽留。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2)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嗣业,京兆高陵人。长七尺,膂力绝众。应募安西,军中初用陌刀,而嗣业尤善,每战必为先锋,所向摧北。高仙芝讨勃律,署嗣业及中郎将田珍为左右陌刀将。时吐蕃兵十万屯娑勒城,据山濒水,联木作郛,以扼王师。仙芝潜军夜济信图河,令曰:“及午破贼,不者皆死。”嗣业提步士升山,颓石四面以击贼,又树大旗先走险,诸将从之。鼓而驱至勃律,禽其主,平之。授右威卫将军,号为“神通大将”。
初,仙芝特以计袭取石,其子出奔,以告大食,连兵攻四镇。仙芝率兵二万深入,为大食所败,残卒数千。事急,嗣业谋曰:“将军深履贼境,后援既绝,而大食乘胜,诸胡锐于斗,我与将军俱前死,尚谁报朝廷者?不如守白石岭以为后计。”仙芝曰:“吾方收合馀尽,明日复战。”嗣业曰:“事去矣,不可坐须菹醢。”即驰守白石,路既隘,步骑鱼贯而前。会拔汗那还兵,辎饷塞道不可骋,嗣业惧追及,手梃鏖击,人马毙仆者数十百,虏骇走,仙芝乃得还。表嗣业功,进右金吾大将军,留为疏勒镇使。初讨勃律也,通道葱领,有大石塞隘,以足蹶之,抵穹壑,识者以为至诚所感云。
天宝十二载,加骠骑大将军。入朝,赐酒玄宗前,醉起舞,帝宠之,赐彩百、金皿五十物、钱十万,曰:“为解酲具。”
安禄山反,肃宗追之,诏至,即引道,与诸将割臂盟曰:“所过郡县,秋毫不可犯。”至凤翔,上谒,帝喜曰:“今日卿至,贤于数万众。事之济否,固在卿辈。”乃诏与郭子仪、仆固怀恩掎角。常为先锋,贼值,类崩溃。广平王收长安,嗣业统前军,阵于香积祠北。贼酋李归仁拥精骑薄战,王师注矢逐之,走未及营,贼大出,掩追骑,还蹂王师,于是乱不能阵。嗣业谓子仪曰:“今日不蹈万死取一生,则军无类矣。”即袒持长刀,大呼出阵前,杀数十人,阵复整。步卒二千以陌刀、长柯斧堵进,所向无前。归仁匿兵营左,觇军势,王分回纥锐兵击其伏,嗣业出贼背合攻之,自日中至昃,斩首六万级,贼东走,遂平长安。
与子仪等围相州,诸将无功,独嗣业被坚数奋,为诸军冠。中流矢,卧帐中,方愈,忽
闻金鼓声,知与贼战,大呼,创溃,血流数升卒。谥曰忠勇,赠武威郡王。
(《新唐书•列传第六十三•二李马路》)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午破贼,者比死  不:通“否”,否则
B.鼓而驱至勃律,其主,平之 禽:捉住
C.将军深贼境  履:踩,陷
D.事之否,固在卿辈 济:渡河成功

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李嗣业作战身先士卒的一组是()
① 每战必为先锋,所向摧北
② 及午破贼,不者皆死
③ 颓石四面以击贼,又树大旗先走险
④ 嗣业出贼背合攻之,自日中至昃,斩首六万级
⑤ 诸将无功,独嗣业被坚数奋,为诸军冠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嗣业应征到安西军时,很擅长用陌刀,高仙芝在讨伐勃律的时候,任命他和中郎将田珍分别担任左右陌刀将。
B.高仙芝率兵深入到大食的境内,被敌军围困,后无援军,情况紧急,后因李嗣业奋力鏖战才得以脱险。
C.与安禄山作战时,王师由于中计,军队阵脚大乱,李嗣业袒持长刀,杀了几十个人,使军队得以恢复阵势,最终取得胜利。
D.李嗣业作战英勇,奋不顾身,带伤与敌人作战,后因伤口迸发,流血过多而死,皇上赐谥号忠勇。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嗣业提步士升山,颓石四面以击贼,又树大旗先走险,诸将从之。
(2)与子仪等围相州,诸将无功,独嗣业被坚数奋,为诸军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黄门监魏知古,本起小吏,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崇意轻之。无何,知古拜吏部尚书,知东都选事,崇遣吏部尚书宋于门下过官;知古衔之。
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他日,上从容问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崇揣知上意,对曰:“臣有三子,两在东都,为人多欲而不谨;是必以事干魏知古,臣未及问之耳。”上始以崇必为其子隐,及闻崇奏,喜问:“卿安从知之?”对曰:“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上于是以崇为无私,而薄知古负崇,欲斥之。崇固请曰:“臣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赦其罪,已幸矣;苟因臣逐知古,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累圣政矣。”上久乃许之。辛亥,知古罢为工部尚书。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姚崇无居第,寓居罔极寺,以病痁谒告。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源乾曜奏事或称旨,上辄曰:“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乾曜常谢实然。每有大事,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癸卯,乾曜请迁崇于四方馆,仍听家人入侍疾;上许之。崇以四方馆有簿书,非病者所宜处,固辞。上曰:“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之,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
(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一卷)
下列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都选事知:主持,主管
B.以为知古必臣德:恩惠,恩德
C.而知古负崇薄:轻视,看不起
D.知古时,臣卵而翼之微:地位卑微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天下必以陛下为私臣而君幸赵王
B.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相如持璧却立
C.朕天下事委姚崇尔车来,以我贿迁。
D.救时之相,岂易得恢恢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名相姚崇高超的行政能力的一组是 ()
①遣吏部尚书宋于门下过官 ②是必以事干魏知古
③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 ④此必姚崇之谋也
⑤上常令乾曜就寺问崇 ⑥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A.③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①②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皇上召见姚崇时问及姚崇儿子的有关情况,表现了对姚崇的了解和信任。
B.皇上以为姚崇“必为其子隐”, 姚崇料到皇上问话的深意,所以主动在皇上面前表示自己和两个儿子势不两立。
C.姚崇认为自己的儿子“挠陛下法”不应“因臣逐知古”。皇上却认为知古有负于姚崇,因而瞧不起他。
D.源乾曜奏事或称旨,皇上说:“此必姚崇之谋也。”或不称旨,辄曰:“何不与姚崇议之!”这些话重在说明皇上对源乾曜很不满意。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
(2)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
(3)上遣使问饮食起居状,日数十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佳胤令滑。巨盗任敬、高章伪称锦衣使来谒,直入堂阶,北向立。公心怪之,判案如故。敬厉声曰:“此何时,大尹犹倨见使臣乎?”公稍动容,避席迓之。敬曰:“身奉旨,不得揖也。”公曰:“旨逮我乎?”命设香案。敬附耳曰:“非逮公,欲没耿主事家耳。”时有滑人耿随朝任户曹,坐草场火系狱。
公意颇疑,遂延入后堂。敬扣公左手,章拥背,同入室坐炕上。敬掀髯笑曰:“公不知我耶?我坝上来,闻公帑有万金,愿以相借。”遂与章共出匕首,置公颈。公不为动,从容语曰:“尔所图非报仇也,我即愚,奈何以财故轻吾生?即不匕首,吾书生孱夫能奈尔何?且尔既称朝使,奈何自露本相?使人窥之,非尔利也。”贼以为然,遂袖匕首。
公曰:“滑小邑,安得多金?”敬出札记如数,公不复辩,但请勿多取以累吾官。后覆开谕久之,曰:“吾党五人,当予五千金。”公谢曰:“幸甚,但尔两人橐中能装此耶?抑何策出此官舍也?”贼曰:“公虑良是。当为我具大车一乘,载金其上。”仍械公如诏逮故事,不许一人从,从即先刺公。曰:“俟吾党跃马去,乃释公身。”公曰:“逮我昼行,邑人必困尔,即刺我何益?不若夜行便。”二贼相顾称善。公又曰:“帑金易辨识,亦非尔利,邑中多富民,愿如数贷之。既不累吾官,尔亦安枕。”二贼益善公计。
公属章传语召吏刘相来。相者,心计人也。相至,公谬语曰:“吾不幸遭意外事,若逮去,死无日矣。今锦衣公有大气力,能免我,心甚德之,吾欲具五千金为寿。”相吐舌曰:“安得办此?”公蹑相足曰:“每见此邑人富而好义,吾令汝为贷。”遂取纸笔书某上户若干、某中户若干,共九人,符五千金数。九人,素善捕盗者。
公又语相曰:“天使在,九人者宜盛服谒见,勿以贷故作窭人状。”相会意而出,公取酒食酬酢,而先饮啖以示不疑。且戒二贼勿多饮,贼益信之。酒半,曩所招九人各鲜衣为富客,以纸裹铁器,手捧之,陆续门外,谬云:“贷金已至,但贫不能如数。”作哀祈状。二贼闻金至,且睹来者豪状,不复致疑。
公呼天平来,又嫌几小,索库中长几,横之后堂,二僚亦至。公与敬隔几为宾主,而章不离公左右,公乃持砝码语章曰:“汝不肯代官长校视轻重耶?”章稍稍就几,而九人者捧其所裹铁器竞前,公乘间脱走,大呼擒贼。敬起扑公不及,自刭厨下;生缚章,考讯又得王保等三贼主名,亟捕之,已亡命入京矣。为上状,缇帅陆炳尽捕诛之。(选自明代冯梦龙《智囊全集》)
【注】①帑:tǎng ,古时收藏钱财的府库。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尹犹见使臣乎倨:傲慢
B.坐草场火狱系:牵累
C.当为我大车一乘具:准备
D.九人,善捕盗者素:向来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但请勿多取累吾官②诸侯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B.①每见此邑人富好义②死有知,其几何离
C.①公持砝码语章曰②今君亡赵走燕
D.①吾令汝贷②请以秦之咸阳赵王寿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佳胤智谋的一组是( )
①公心怪之,判案如故。 ②吾书生孱夫能奈尔何? ③帑金易辨识,亦非尔利。
④相吐舌曰:“安得办此?” ⑤汝不肯代官长校视轻重耶?⑥考讯又得王保等三贼主名。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②⑥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所图非报仇也,我即愚,奈何以财故轻吾生?
(2)俟吾党跃马去,乃释公身。
(3)章稍稍就几,而九人者捧其所裹铁器竞前,公乘间脱走,大呼擒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
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韩相侠累有郤:怨仇
B.齐人言聂政勇敢士也或:有人
C.且前日要政,政以老母徒:白白地
D.请其车骑壮士益:增加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聂政“士为知己者死”侠义性格的一组是()
①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②避仇隐于屠者之间
③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④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
⑤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⑥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聂政杀了人后,为了躲避仇敌的报复, 与母亲姐姐等人逃跑到齐国去.以屠宰为业。
B.严仲子在齐国访求能向韩相侠累报仇的人,有人向他介绍了有勇气、有胆量的聂政。
C.聂政之所以愿意去刺杀侠累,是因为严仲子登门拜访以及一系列的举动打动了他。
D.聂政面对严仲子的真诚请求,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毅然前去刺杀了侠累。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
(2)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
(3)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