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邪正辨
曾巩
乌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欤?曰:考其实焉尔。言者曰:“某正人也。”必考焉,其言与行果正也,犹曰无乃其迹然欤?必也本其情,情果正也,斯正人也。邪人亦然。必本其情者为之,迹未可以必信也。迹之未可以信者,有无之,有似之,有构之者也。以正人焉,俟之勿疑之也,有间之必辨焉,不阴受之也。以邪人焉,处之勿迩之也,有助之必辨焉,不阴受之也。审邪正之术循是也,不失矣。
抑未尽于是也。孰谓未尽?任与责之之谓也。正者曰:“天下未治也。”以天下之事考之,见未治焉,安得不任之以救其未治也?邪者曰:“已治矣。”则思曰:我之天下未治也。正者曰:“用是策可以治。”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见可以治焉,安得不用其策邪?邪者曰:“彼策也,不可用。”则思曰:我考之可用也,必也待其终而质其效。不戾于其始也,有赏,戾则有咎,未至于其终而质其效,赏与咎无所委焉。不苟然而易也,任与责之之术如是也。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考之其实尔,此之谓也。不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岂异焉?不此之尚而已。言者曰:“某正人也,某邪人也。”因亦曰“某正人也,某邪人也”,于其言与行则未之考也。苟考焉,则亦其迹而已矣,或无之,或似与构之者也,于其情则未之考也。以正人俟之,或疑焉,有间之者则阴受之,不之辨也;以邪人处之,或迩焉,有助之者则阴受之,不之辨也。正者曰:“天下未治也。”邪者曰:“已治也。”邪者胜正者十常八九。以天下之事考之耶?则未尝也。任正者之策,邪者曰“可置”,则必置之。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待其终而质其效,正者赏与咎耶?则未尝也,其于是非用舍苟焉而已也。夫然,正与邪两尊焉,一日而有败,乌有职其责者欤?
或曰:“大贤大佞之不可以考其实也。”曰:子之言不可以考其实者,不以大贤之为贤,大佞之为佞,或无其迹欤?吾固言之也,无其迹则孰由而知之欤?必也本其情之谓也。本其情,是亦考其实矣,岂不可欤?知不循其迹,又不本其情,而欲知其贤与佞,顾非不可欤?然则子之言者,恶其迹之难知也。吾云尔者,以其情而知之也,其意易者鲜矣
(选自《曾巩诗文选译》,祝尚书译注,巴蜀书社出版)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间之必辨焉间:离间
B.不戾于其始也戾:妨害
C.赏与咎无所委焉委:依据
D.则必置之置:放置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邪者之为邪欤②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B.①安得不任之以救其未治也②木欣欣以向荣
C.①不苟然而易也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①则未尝也②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

A.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
B.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
C.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
D.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迹之未可以信者,有无之,有似之,有构之者也。
译文:                                                                   
(2)以邪人处之,或迩焉,有助之者则阴受之,不之辨也。
译文:                                                                   
(3)正与邪两尊焉,一日而有败,乌有职其责者欤?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董君奉者,字君异,侯官县人也。昔吴先主时,有年少作本县长,见君异年三十余,不知有道也,罢官去,后五十余年,复为他职,行经侯官,诸故吏人皆往见故长,君异亦往,颜色如昔,了不异故,长宿识之,问曰:“君无有道也?昔在县时,年纪如君辈,吾今已首,而君犹少时也。”君异曰:“偶然耳。”
士燮为交州刺史,得毒病死,死已三日,君异时在彼,往,与药三丸,内在口中,以水灌之,使人捧举其头,摇而消之,须臾,手足似动,颜色渐还,半日乃能坐起,后四日乃能语。云:“死时奄忽如梦,见有十数乌衣人来,收燮上车去,入大赤门,径以付狱中。狱各一户,户才容一人,以燮内一户中,乃以土从外封塞之,不复见外光。忽闻户外人言云:‘太乙遣使来召杜燮’,又闻除其户土,良久引出。见有车马赤盖,三人共坐车上,一个持节,呼燮上车。将还至门而觉,燮遂活。”因起谢曰:“甚蒙大恩,何以报效?”乃为君异起楼于庭中。君异不食他物,唯啖脯枣,饮少酒,燮一日三度设之。君异每来饮食,或如飞鸟,腾空来坐,食了飞去,人每不觉。如是一年余,辞燮去。燮涕泣留之不住,燮问欲何所之,莫要大船否。君异曰:“不用船,唯要一棺器耳。”燮即为具之,至明日日中时,君异死,燮以其棺殡埋之。七日后,有人从容昌来,君异见嘱云:为谢燮,好自爱重。燮闻之,乃启殡发棺视之,唯存一帛。一面画作人形,一面丹书作符。
君异后还豫章庐山下居,有一人中有疠疾,垂死,载以诣君异,叩头求哀之。君异使病人坐一房中,以五重布巾盖之,使勿动。病者云:“初闻一物来舐身,痛不可忍,无处不匝。量此舌广一尺许,气息如牛,不知何物也。良久物去。”君异乃往除巾,以水浴之,遣去,告云:“不久当愈,勿当风。”十数日,病者身赤无皮,甚痛,得水浴,痛即止。二十日,皮生即愈,身如凝脂。
君异居山间不种田,为人治病,不取钱物。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乃使山中百禽群兽,游戏下。卒不生草,常如芸治也。后杏子大熟,于林中作一草仓,语时人曰:欲买杏者,不须来报径自取之。但将谷一器置仓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尝有人置谷来少,而取杏去多者,林中群虎出吼逐之,大怖,急挈杏走,路傍倾覆,至家量杏,一如谷多少。或有人偷杏者,虎逐之到家,啮至死。家人知其偷杏,乃送还君异,叩头谢过,乃却使活。君异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岁消二万余斛,尚余甚多。
县令亲故家有女,为精邪所魅,百不能治,以语君异:若能得女愈,当以侍巾栉。君异然之,即召得一白鼍,长丈六尺,陆行诣病者门,君异使侍者斩之,女病即愈。遂以女妻之,久无儿息。君异每出行,妻不能独住,乃乞一女养之。年十余岁,君异一日竦身入云中去,妻与女犹存其宅,卖杏取给,有欺之者,虎还逐之如故。君异在人间三百余年,乃升天,其颜状如三十时人也。
选自晋•葛洪《神仙传•董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纪如君辈,吾今已首皓:白
B.手足似动,颜色渐还颜色:脸色
C.将还至门而,燮遂活觉:发觉
D.卒不生草,常如治也芸:同“耘”,除草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燮涕泣留之不住,燮问欲何所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博见也
B.君异在人间三百余年,升天度我至军中,公
C.若能得女愈,当侍巾栉少父任,兄弟并为郎
D.乃使山中百禽群兽,游戏如土石何?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狱各一户,户才容一人,以燮内一户中。
⑵君异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
文言文出自《神仙传》记载了神医董奉的故事,哪些故事表现了董奉的神异?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郑孝子传
清·佚名
郑孝子立本,父相德,事戍西域。立本稍长,知痛哭,废寝食。及年十八,辞母寻父。母初止之,不听,临行哭戒之曰,“汝父左手小指缺一节,中有横纹,幸而相见,以此为验也。”历半年,行抵库车,查军籍无父名。未知往。边徼人稀地广,又无可乞食者,困甚。
会军将高魁元,闻立本操中土音,问之,具告。魁元惊曰:“汝父我友也。曩昔戍绥来县,虽然,别八年矣。去此三千里,中隔雪山,往大不易也。”赀而别。立本既知父耗,心益急,时张格尔余党未靖,官道梗塞,乃裹粮走小路。攀崖越岭,误入深山,前临陡涧,深不见底,立本旁皇无策。黑夜探行,转折至天明,气息仅属而已。
差官赵弁者,从山脊过,问而怜之曰:“我转饷回,即赴绥来,当携汝行。”托立本于回务主事奇氏家,奇礼之。居逾年,赵不至,复潜去。行入戈壁中,时夏日酷烈,掬路旁马溺饮之而呕,呕而复饮,如是数日,惫极而。适番众骑马过,抚之未绝,负至泉饮之,逾时始苏,又以饼饵食之。复起行数十里,见天山雪水,汹汹迎来。褰裳涉之,寒若层冰,中挟砂石如碗如拳,击胫骨痛不可忍。良久得岸,始达土鲁番大道。
由是历蒙古塔,至乌鲁木齐,急奔绥来县访问,则父已病殁数年矣。立本长号过市,恸不欲生,濒死者再。先时相德抵戍,西人筵请教读,隶门墙者颇多,卒之日,共营葬焉。及闻立本至,告以墓所。他日启墓,门人悉会。祭毕开棺,体肤悉化,惟左手独存,缺指横纹宛然,远近骇异,以为天留只手,以待孝子辨认也。立本益哀哭不能止。众上其事于都统,沿途具夫役,给驿马,护孝子负骨以归。
立本抵家拜母,相持悲泣。葬之日,父老士女,奔走往观,咸呼为郑孝子云。
(选自《名人轶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戍西域坐:因……犯罪
B.赀而别馈:赠送
C.奇礼之遇:遇到
D.惫极而仆:倒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临行哭戒之曰吾尝跂望矣
B.未知往某,而母立于兹。
C.问之,具告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D.复潜去今其智反不能及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体现郑立本孝顺的一项是( )
①知痛哭,废寝食②即赴绥来,当携汝行
③天山雪水,汹汹迎来④既知父耗,心益急
⑤抚之未绝,负至泉饮之⑥长号过市,恸不欲生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②④⑤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孝子名叫立本,他父亲被发配西域戍边。立本长到十八岁,就拜别母亲去寻找父亲。母亲告诉立本,他父亲左手小指缺掉一节,中间有道横纹。
B.郑立本从一个叫赵弁的差官那里知道父亲的消息后,心里更加着急,就带着干粮走小路攀山越岭去寻找父亲,走错路进入深山,转来转去走到天亮,只剩下一丝气息。
C.在戈壁沙漠中,夏天阳光酷热,郑立本只能喝马尿,后来疲惫至极倒在了路上。幸好被一群骑马经过那里的当地番民救起,给他水喝,又拿大饼干粮给他吃。
D.郑立本到达绥来以后才知道父亲已经病死多年。他背着骨灰回到家中,母子俩抱头痛哭。安葬那天,家乡的父老乡亲奔走观看,都称呼他为郑孝子。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汝父我友也。曩昔戍绥来县,虽然,别八年矣。去此三千里,中隔雪山,往大不易也。
⑵先时相德抵戍,西人筵请教读,隶门墙者颇多,卒之日,共营葬焉。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资治通鉴•周纪三家分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
用斜线“/ ”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
写出《资治通鉴》的体例与编者。
答:
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韩、魏两家为何会和赵氏合作与合作成功的原因。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完成各题。
吕僧珍字元瑜,东平范人也。世居广陵,家甚寒微。事梁文帝为门下书佐。身长七尺五寸,容貌甚伟,曹辈皆敬之。妖贼唐瑀寇东阳,文帝率众东讨,使僧珍行军众局事。僧珍宅在建阳门东,自受命当行,每日由建阳门道,不过私室。文帝益以此知之。司空陈显达出军沔北,一见异之,因人呼上座,谓曰:“卿有贵相,后当不见减,深自努力。”
建武二年,魏大举南侵,五道并进,武帝率师援义阳,僧珍从在军中。长沙宣武王时为梁州刺史,魏围守连月,义阳与雍州路断。武帝欲遣使至襄阳,求梁州问,众皆惮,莫敢行。僧珍固请充使,即日单舸上道。及至襄阳,督遣援军,且获宣武王书而反,武帝甚之。
武帝命为中兵参军,委以心膂。僧珍阴养死士,归之者甚众。武帝颇招武猛,士庶响从,会者万余人。因命按行城西空地,将起数千间屋,以为止舍。多伐材竹,沉于檀溪,积茅盖若山阜,皆未之用。僧珍独悟其指,因私具橹数百张。及兵起,悉取檀溪材竹,装为船舰,葺之以茅,并立办。众军将发,诸将须橹甚多,僧珍乃出先所具者,每船付二张,争者乃息。
天监四年,大举北伐,自是军机多事,僧珍昼直中书省,夜还秘书省。五年旋军,以本官领太子中庶子。僧珍去家久,表求拜墓,武帝欲荣以本州,乃拜南兖州刺史。僧珍在任,平心率下,不私亲戚。从父兄子先以贩葱为业,僧珍至,乃弃业欲求州官。僧珍曰:“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但当速反葱肆耳。”僧珍旧宅在市北,前有督邮廨,乡人咸劝徙廨以益其宅。僧珍怒曰:“督邮官廨也,置立以来,便在此地。岂可徙之益吾私宅。”姊适于氏,家在市西,小屋临路,与列肆杂处。僧珍常导从到其宅,不以为耻。
在州百日,征为领军将军,直秘书省如先。僧珍既有大勋,任总心膂,性甚恭慎。当禁中,盛暑不敢解衣。每侍御坐,屏气鞠躬,果食未尝举箸。尝因醉后取一柑食之,武帝笑谓曰:“卿今日便是大有所进。”十年,疾病,卒于领军官舍。谥曰忠敬。武帝痛惜之,言为流涕。
(选自《南史·吕僧珍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帝欲遣使至襄阳,求梁州问:消息
B.一见异之,因人呼上座屏:退下
C.且获宣武王书而反,武帝甚之嘉:赞赏
D.当禁中,盛暑不敢解衣直:值班

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吕僧珍“为官清廉、勤勉”的一组是()
①僧珍固请充使,即日单舸上道。②僧珍乃出先所具者,每船付二张,争者乃息
③官昼直中书省,夜还秘书④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
⑤当直禁中,盛暑不敢解衣⑥武帝痛惜之,言为流涕

A.①③⑥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僧珍世代居住广陵,家里很贫寒。在梁文帝那里作门下书佐。身长七尺五寸,容貌魁伟,同僚都很敬重他。
B.在北魏五路大军同时南侵,武帝率军救义阳,而义阳与雍州道路被切断的情况下,吕僧珍坚决要求充当使者去襄阳,并在当天就独自驾船上路。
C.在吕僧珍任职期间,他堂兄的儿子虽然一直跟随着他,但是以贩葱为业,他在就任南兖州刺史以后,也没让家人放弃贩葱这一职业。
D.吕僧珍姐姐嫁给于氏,住在市西,小屋面临马路,又混杂在各种店铺中间。吕僧珍经常一人到她家,并不觉得辱没了身份。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僧珍独悟其指,因私具橹数百张。
答:
(2)僧珍去家久,表求拜墓,武帝欲荣以本州,乃拜南兖州刺史。
答:
(3)僧珍曰:“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但当速反葱肆耳。”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各小题。
曹翰,大名人。少为郡小吏,好使气人,不为乡里所誉。乾祐初,周太祖镇邺,与语,奇之,以隶世宗帐下。
及世宗即位,补供奉官,从征高平,参豫谋画。寻迁枢密承旨,护塞决河。世宗征淮南,留铠甲千数在正阳,既而得降卒八百,部送归京师。时翰适从京师来诣,过正阳十数里许遇之,虑劫兵器为叛,矫杀之。及见世宗,具言其事,世宗不悦。翰曰:“贼□困归我,非心服也,所得器甲,尽在正阳,苟为所劫,是复生一淮南矣。”因不之罪。
宋初,从征泽、潞,还,改济州刺史。乾德二年,太祖亲征西蜀,移刺均州,涧谷深险,翰令凿石通道,师以济。时全师雄拥众十万余据郫县叛,谋窥成都,翰率兵会刘光毅、曹彬等讨平之。未几,军校吕翰杀武怀节,据嘉州以叛,翰及诸将夺其城。谍知贼约三鼓复来攻翰戒知更使缓向晨犹二鼓贼众不集而溃因而破之剑南遂平。师还,迁蔡州团练使。
开宝二年,从征太原,复为行营都壕砦使。既班师,会河决澶州,令翰董其役,翰出银器助役,沉□乘白马以祭;复决阳武,再护役,皆有成绩。将征江南,命翰率兵先赴荆南,改行营先锋使,进池州。金陵平,江州军校胡德、牙将宋德明据城拒命。翰率兵攻□,凡五月而陷,屠城无噍类,杀兵八百。
翰在郡岁久,征敛苛酷,政因以弛。上以其有功,每优容之。会汝阴令孙崇望诣阙,诉翰私市兵器,所为多不法。诏遣御史滕中正乘传鞫之,具,当弃市,上贷其罪,削官爵,流锢登州。
翰阴狡多智数,好夸诞,贪冒货赂,饮酒至数斗不乱。每奏事上前,虽数十条,皆默识不少差。尝作《退将诗》曰:“曾因国难披金甲,耻为家贫卖宝刀。”翰直禁日,因语及之。上悯其意,故有银钱之赐。咸平元年,赐谥武毅。
(选自《宋史·曹翰传》,有删节)
【注】①潴:蓄积。②傅致:罗织。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使气人陵:欺凌
B.翰令凿石通道,师以济旋:凯旋
C.进池州克:攻克
D.具,当弃市狱:案件

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贼□困归我,非心服也
②沉□乘白马以祭
③翰率兵攻□

A.①若②其③之 B.①以②其③也
C.①若②所③也 D.①以②所③之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谍知贼约三鼓复来攻翰/戒知更使缓/向晨犹二鼓/贼众不集而溃/因而破之剑南/遂平
B.谍知贼/约三鼓复来攻/翰戒知更使缓/向晨犹二鼓/贼众不集而溃/因而破之/剑南遂平
C.谍知贼约三鼓复来攻/翰戒知更使缓/向晨犹二鼓/贼众不集而溃/因而破之/剑南遂平
D.谍知贼/约三鼓复来攻翰/戒知更使缓/向晨犹二鼓/贼众不集而溃/因而破之剑南/遂平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宗即位后,补任他为供奉官,负责堵塞黄河决口。
B.曹翰怕在正阳十几里处遇到的降卒抢劫兵器叛乱,就假称诏令杀掉了他们。
C.黄河在澶州、阳武决口,曹翰管理督办,成绩不斐。
D.曹翰在地方任职,暴虐违法,赵光义念他有功,多次宽宥他的罪过,最终把他流放禁锢在登州。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所得器甲,尽在正阳,苟为所劫,是复生一淮南矣,因不之罪。
②会汝阴令孙崇望诣阙,诉翰私市兵器,所为多不法。
2.赵光义称赞曹翰智勇无双,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