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载,明代嘉靖以后,“徽俗十三(岁)在邑,十七(岁)在天下”;康熙、乾隆年间,沿长江地域流传着“无徽不成镇”的谚语。根据该史料我们可以推断
A.明清时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B.明清时期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
C.明清时期徽州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程度 | D.明朝时期商业发展开始突破空间限制 |
有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新殖民主义者”的主要工具是
A.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 B.廉价商品 |
C.雄厚资本和高新科枝 | D.先进制度 |
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中提到,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最能体现这种“越位”的是
下图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根据该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60年工业出现峰值是因为“一五计划”的实施 |
B.自然灾害是导致1960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根本原因 |
C.优先发展农业使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 |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施使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 |
有研究者认为,近代中国出现过五次大的留学热潮,①②③处的初衷应该是
A.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创业立业 |
B.实业救国、创业立业、富国强兵 |
C.创业立业、实业救国、富国强兵 |
D.实业救国、富国强兵、创业立业 |
改革开放使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下列内容明确体现出打破“所有制崇拜”的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C.中共“十五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 |
D.邓小平南方谈话阐释姓“资”还是姓“社”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