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泰山封禅时留下了《泰山刻石》,相传其稿本为秦丞相李斯所书,唐人称颂其“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绝妙”。据推断,该刻石使用的是
| A.篆书 | B.草书 | C.楷书 | D.隶书 |
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收藏一件秦权(秤砣),上面刻着秦朝通行的文字“廿六年(公元前221后),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一),歉疑(疑惑不明)者皆明壹之。”该文物有助于研究
①秦朝制度②秦始皇功绩③古代文字演变④秦朝灭亡原因
|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七大”工作方针》中指出“陕北是两点: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这里的“出发点”是指
| A.陕北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
| B.红军三大主力在陕北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
| C.红军主力在陕北完成改编,奔赴抗日的前线 |
| D.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由陕北渡过黄河,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
“工厂死在接收上, 鸟窠做在烟囱上。……,民主涂在嘴巴上, 自由附在条件上,议案、协定归了档,文章写在水面上。……,财政躺在发行上,发行发到天文上。……,中国命运在哪里,挂在高高鼻子上。”这首诗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
| A.国民大革命时期 |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 C.抗日战争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中共的某份宣言指出,“我国家、我民族、已处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然而有些人“数年以来,以‘不抵抗’政策出卖我领土,以‘攘外必先安内’武断宣传来进行内战和压迫一切反帝运动”。这份宣言最有可能出现在
| A.九一八事变前后 | B.华北事变前后 | C.西安事变期间 | D.七七事变以后 |
张鸣在《苏维埃乡村追求》中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是指
| A.开展土地改革 | B.进行万里长征 | C.工农武装割据 | D.实施武装斗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