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读了各种各样的书,其中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一书。它为我们的观点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                                             ——恩格斯
材料二 达尔文推翻了那种把动物植物物种看作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确立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续性也。                                                       ——列宁
材料三 进化者,宇宙之大法也。人类社会即本于进化之理,国家亦何莫不然?
——土海《翻译世界》
材料四 严复是我国著名的维新派人物。通过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引用到社会领域中来。他认为在种族与种族、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存在着“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残酷竞争。中国如果不甘沦亡,就必须奋发图强,并立即做出抉择,实行变法。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历史·必修3》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达尔文是怎样破解生命起源之谜的。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进化论在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据材料三、四,分析晚清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态度和观点,并说明其原因。(3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但见识深浅大不相同。
——《中国全史》
(1)依据材料一,分析戊戌变法出现的历史根源。(2分)
材料二:光绪帝按照康有为提出的办法,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这次变法的内容涉及哪些方面?(不得摘抄原文)并结合所学指出这次变法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
材料三:(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康有为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四: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梦蕉亭杂记》
材料五:维新党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举世都为之震动。比起这个青年的中国来,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也瞠乎其后。
——《字林西报》
材料六: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
——黄鸿寿《清史记事本末》
材料七: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
(3)据材料三、四、五、六,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你认为材料七中对于变法失败根本原因的认识,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八“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九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4)材料八、九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绸的国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那时候,桑麻种植开始向南发展到湖北、湖南和四川,向北发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汉朝的丝织品,以临淄和襄邑(在今河南)所产最为有名。那里的丝织品,种类多,产量大,有名贵的锦、绢、纱等。……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简明宋史》
材料二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材料三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代一片葱茏。秦岭及其北麓在汉代被人称为“陆海”。然而,关中作为许多朝代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建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算,其中主要是就近砍伐。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记载。秦岭北麓的森林至今早就无影无踪了。
——《沧海神州·中国历史地理谈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中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变化的原因。

材料一(秦始皇)收泰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
材料二(汉高祖)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瘐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统治者的赋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关系。

材料一“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里的“本业”,指男耕女织;“末利”,指商业和手工业;“复其身”,就是免除其本身的徭役;“收孥”就是连同妻子儿女没入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明武宗下令“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商人贩卖货物必须取得路引,否则“重则杀身,轻则黥窜化外”。又规定“非占商籍不许坐市廛”,要……承担名目繁复的商税、摊派。明代禁止民间出海贸易,清初海禁更严。清前期自康熙中期到乾隆中期开放四口通商,其后只许广州一口通商。
——岳麓版教材:《经济成长历程》
(1)以上两则材料体现的经济思想在战国时期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上述思想实施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对当时经济发展的影响。

材料一在列宁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俄国曾经出现过许多共产主义小组。其中,一个名叫维拉·扎苏里奇的女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问道:马克思提出的与大工业、工人阶级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
——《大国崛起·风云新途》
材料二 ……根据列宁的观点,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能够在具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它也可以在一个不很发达国家开始,然后再影响其他国家,最终在全世界得以传播。
——(美)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材料三

(1)据材料一、二,列宁与马克思的主张有什么不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宁革命主张的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三,中国革命相对于十月革命有什么不同特点?简析其原因。
(3)谈谈你对中俄两国选择不同革命道路的认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