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始终贯彻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从个人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
B.人不分平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 |
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则,可以使小人变成君子,普通人变成圣人 |
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我们的方向,应该有秩序地把工、 农、商、学、兵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
A.党中央忽视客观规律,经济建设急于求成 |
B.党和国家加快改造步伐,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
C.党和政府急于求成,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 |
D.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急需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C.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
D.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
依靠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自发对经济进行调节的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它也 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特点。为了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主要采取的措施是()
A.建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 |
B.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
C.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 |
D.实现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
1956年,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某资本家担任某厂的副厂长。一时间,工人议论纷纷。以下四种意见,唯一正确的是()
A.他是资本家,怎么可以担任我们的副厂长 |
B.资本家是要剥削的,我们一起把他拉下马 |
C.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他说的话我们不听 |
D.他懂业务,他说得对,我们还是要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