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是由于①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
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
B.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
C.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 |
D.议会权力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通过的决议 |
新中国建立后经历过三次与其他国家建交的高峰时期(如图所示),其中最后一次建交高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B.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以及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
C.国际政治格局的剧变,许多新成立国家与中国建交 |
D.西方国家改变对华政策,纷纷与中国建交 |
2009年红岩革命纪念馆展出了一本泛黄的手抄本,封皮上有“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至九月卅日”的字样。当时“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参与讨论的主要问题是
A.促进国共联合抗战 | B.实行土地改革 |
C.建立何种政治体制 | D.开展经济建设 |
“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A.开始设立 | B.仅仅负责监察地方 |
C.逐渐干预地方行政 | D.丧失作用,形同虚设 |
有人认为:“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现代的中华通史,则是一部‘民主政治史’。”从“过去”到“现代”的历史分界点应该是下列各项中的
A.鸦片战争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五四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