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利用如图装置测定某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度,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注:A为开关;B为玻璃罩;C为转基因植物;D为烧杯,内装NaOH或NaHC03溶液;E为红墨水滴;F为直尺)。

Ⅰ.实验步骤
(1) 测定植物的净光合作用强度,方法步骤是:
①在甲、乙两装置的D中都放入等量的NaHCO3溶液;装置乙作为              
②将甲、乙两装置放在______、温度等条件相同的环境中:
③30分钟后分别记录甲、乙两装置红墨水滴移动的                
(2) 测定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方法步骤是:
①在甲、乙两装置的D中都放入等量的                      
                                                                    
③30分钟后分别记录甲、乙两装置的实验结果
Ⅱ. 实验结果和分析
(1) 实验结果如下表,填写表中的两个空格:

(2) 假设红墨水滴每移动l厘米植物体内的葡萄糖增加或减少1克,那么植物的呼吸速率是     克葡萄糖/小时,植物的实际光合速率是     克葡萄糖/小时。假设每天光照15个小时,一昼夜积累葡萄糖             克(不考虑昼夜温差的影响)。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有关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1985年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
资料2:20世纪初,科学家们第一次将细胞膜从某种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资料3:1925年科学家用丙酮从某种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细胞表面积的2倍。
资料4:19世纪30年代初,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细胞膜不可能是单纯磷脂分子构成,再通过实验进一步发现可能还有蛋白质,于是提出在磷脂双分子层内外两侧都有蛋白质分子覆盖的假说。
资料5: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按照“三明治”模型,科学家经过计算认为生物膜至少厚约15~20 nm。但电镜照片中,实际测得细胞膜的厚度为7~10 nm。
资料6: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等做了一系列相关融合实验。
(1)仅通过对资料1的分析,你能对膜结构提出什么样的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
(2)资料2、3中要获得纯净的细胞膜,最好选择哺乳动物的哪一类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试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资料3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
(4)资料4、5中,通过比较分析生物膜的计算厚度和实测厚度,科学家对膜结构模型提出了什么样的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
(5)资料6中,科学家最早是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人细胞的膜蛋白,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小鼠细胞的膜蛋白,进行融合实验。刚融合时,融合细胞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 ℃下经过40 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
(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综合以上实验,并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基础上,提出了大多数人所接受的_ ___________________模型。

东北网2005年11月10日电:韩国食品药品安全厅确认在一些国产泡菜中发现寄生虫卵后,国内的泡菜企业非常紧张。有问题的泡菜企业的产品在各大商场纷纷下架,对外销售基本已经中断。
泡菜制作流程:选料→清洗→切块→盐渍→漂洗→腌制→分装→封罐、灭菌。
(1)泡菜在发酵期间,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发酵产物主要是
(2)根据微生物的活动情况和发酵产物积累量,可以将泡菜发酵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发酵初期指蔬菜刚入坛时,此时较为活跃的微生物是,发酵过程中有较多气泡产生,气泡中的气体主要是。发酵中期坛内缺氧状态形成,开始活跃。发酵后期由于发酵产物的大量积累,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
(4)下表是不同食盐浓度的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与发酵天数的关系图:

从上表可以看出影响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包括食盐浓度和发酵天数,通过分析上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①泡菜在发酵初期,其亚硝酸盐含量,在发酵到时,其亚硝酸盐含量会达到一个最高值。
②不同的会影响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过高或过低的对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③泡菜要在发酵时间达到以后食用才比较适宜。

回答下列有关细胞与细胞周期的问题。
图1为细胞周期的模式图,图2为动物细 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方框内填图中的数字,横线上填文字)。

(1).图1中,X期代表______;细胞内X期后加倍的细胞器是____;诊断因染色体数目变异导致的遗传病时,需选择[ ]____期的细胞,4期末消失的细胞结构有______。
(2).组蛋白是组成染色体的蛋白质。图2中,组蛋白基因表达时,能发生碱基配对的场所是[ ]_____和[ ]_____。
(3).图2中,具有选择透过性膜的结构是__________。(可多选)

A.[5] B.[6] C.[7] D.[8]

E,[9] F.[10]

玉米来源于5000多年前墨西哥的一种野生黍米,这种野生黍米经过人们数千年的培育,发展成为今天数百个品种的玉米。请回答下列问题:
(1)野生黍米和玉米属于两个物种,玉米物种的形成一般要经过____________、人工选择和隔离三个基本环节。在玉米培育过程中,发现一种大果穗的突变植株,其自交后代出现了小果穗的植株,说明获得的突变性状属于__________性状。
(2)研究发现玉米植株的性别受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控制,其性别和基因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性别
正常株(雌雄同株)
雄株
雌株
基因型
A B
aaB.
A bb或aabb

由于玉米的雄株和雌株在育种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尽快获得正常株、雄株、雌株三种表现型的纯合子,可选择基因型为___________的植株进行单倍体育种,其过程为:首先采用__________获得单倍体幼苗,然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经培育即可获得所需的纯合子植株,得到的正常植株∶雄株∶雌株的比值为___________。

下图是物质循环的简图,请据图回答:

(1)A表示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成分,④⑤⑧共同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
(2)②③共同表示的是某重要代谢活动的__________阶段,是在植物体内细胞_____________中进行的。
(3)大气中CO2含量的升高会造成__________效应。为了防止CO2在大气中含量的上升,可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措施(写2条)。
(4)使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的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始终与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在一起进行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