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一:下面是某校学生对某个社区居民下岗失业和再就业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的结果。
社区劳动力 |
现有劳动力 |
2032人 |
2年内预计新增劳动力 |
95人 |
|
下岗失业或曾下岗失业405人 |
初中文化水平以下者 |
163人,约占40.2% |
初级工及无技术等级的人员 |
306人,约占75.6% |
|
实现再就业281人 |
就业企业 |
个体和私营经济196人,集体企业65人,其他20人 |
就业领域 |
第二产业63人,第三产业218人 |
材料: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央财政拟投入433亿元用于促进就业。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转业军人就业安置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拓宽就业、择业、创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进一步强调,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1)上述表一反映了哪些经济生活的道理?
(2)请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结合上述图表和材料为政府提供几条解决上述问题的合理化的建议。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就业问题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我国就业形势一方面就业难,另一方面用工难.这“两难”是政府、企业和劳动者的困惑。能否清除认知障碍,平衡利益矛盾,决定着政府、企业和劳动者能否和谐共“舞”。
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就“两难”问题的解决,谈谈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如何和谐共“舞”。
阅读相关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某市一家国有大型机械企业,因经营不好,亏损1.6亿元。企业经营者主动找某汽车制造厂,要求兼并,被兼并两年后,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增长3.4倍,实现扭亏为盈。
材料二在国家确定实行“优化资本结构”的18个试点城市中,已正式或正在进入破产程序的企业达151家,其中已破产终结59家。
材料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规模最大的一项“强强联合”行动由金陵石化、扬子石化、仪征公司、南化公司及江苏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同联合组建东联石化集团,被喻为“五鹤齐飞”。
材料四通过优化重组,我国诞生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明星公司企业,如海尔、长虹、宝钢等,它们制定新的发展战略,通过技术进步、研发新产品、加强管理、提高信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些做法有什么意义?
(2)结合材料四,说明我国企业应怎样搞好经营?
据新闻报道,某市在2013年年末出现购车风潮,原因何在呢?据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要购车的人越来越多。2013年12月15日该市政府出台汽车限购政策,自16日零时起,在全市实行小客车增量配额指标管理,即“汽车限购令”,信息刚一发布,众多消费者担心以后不能上牌而纷纷提前购车,跟风购买。由于短期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很多4S店取消原有的优惠,纷纷加价卖车。
结合材料,请用生活与消费的知识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材料一:随着中国经济不断的发展,2014年全国已有9个地区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率先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4月1日起,北京、上海和天津将分别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上海月最低工资标准为182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17元,均系全国最高。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中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材料二:收入分配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一头连着人们的“钱袋子”“好日子”,一头连着国家的发展大局与和谐稳定。但我国目前收入差距依然较大。比如,劳动收入偏低,地区差距大,行业差距大。同时,分配不合理的现象也比较突出,一些垄断行业收入畸高,“天价工资”频频出现,一些领域“灰色收入”“隐形收入”甚至非法收入大量存在,一些单位“同工不同酬”等等。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请你为缩小收入差距提出合理化建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中国目前最终消费占GDP比重与世界比较情况
占GDP比重 |
|
中国 |
40%左右 |
发达国家 |
80%左右 |
世界平均水平 |
60%左右 |
注:目前中国的储蓄率高居世界首位,激发居民的消费热情,促进消费的可持续性尤为关键。
材料二: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定不移的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扩大内需的难点和重点在消费,潜力也在消费。”而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就必须做到:第一,让百姓有钱消费;其次,还得让百姓敢花钱;第三,还要解决放心消费的问题。
(1)描述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并简要说明材料一、二之间的内在联系。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如何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