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重庆是中国的第四个直辖市,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地处中国西南。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包括了“统筹区域发展”等五个方面的内容。为统筹区域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等区域的经济发展列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并要求各地必须超越传统的思维贯性,进行战略理念创新,紧紧依靠市场与政府的协同作用,使二者形成一股合力。
(1)试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怎样实现市场与政府的协同作用?
(2)试分析说明材料七中所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11年3月10日12时58分,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发生里氏5.8级地震,截至11日21时共造成25人死亡,其中包括学生5人,250人受伤,其中重伤134人; 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级特大地震并引发海啸,截至18日14:14,强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6539人死亡,10259人失踪,2409人受伤,地震还引起了福岛核电站的爆炸,由此引发了非常恐怖的核危机,给日本经济和社会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3月11日3月11日
由于目前人们对地震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对地震还难以准确的预报,地震发生后,实际灾情比想象中还严重。面对地震,出现了三种持不同观点的人。甲说:一切都是天意,天命不可违。乙说:天灾已成定局,过一天算一天。丙说:天灾不可避免,但事在人为,我们应该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会使地球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对此,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到了上世纪70—8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与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气候变化问题才引起了大众关注,上升为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问题;至上世纪90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环境与资源、能源、科技研发等领域内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气候变化问题将越来越重视,世界各国将加强协调配合,采取具体实践行动,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人类是怎样追求和发展真理的?

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诗词、音乐、舞蹈、雕塑、园林等都讲究“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这种情境相融的境界往往使回味无穷。意境不是意和境简单相加,而是意与境谐,并在此基础上生出“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韵外之致”。例如王维的《雪中芭蕉图》将夏日的芭蕉和雪景画在一起,产生出独特的美感。
请问:《雪中芭蕉图》是否与自然办中实际情景完全一致?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截止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网络日渐成为公民表达诉求、民主监督的一个重要渠道。一项调查显示,参与的网民中有87.9%的人“非常关注网络监督”,93.3%的人表示“会通过网络揭发社会不公”。然而,网络监督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优势,也有不足。网络监督存在着滥用网络、侵犯隐私权、虚假信息、扭曲夸大等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
(1)公民为什么关注网络监督?
(2)你认为应如何确行使网络监督?

近年来,福建省重视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努力打造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品牌,推动闽台双向旅游对接,增进两岸交流,有效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我省A地政府以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为指导,结合本地实际,将文化产业振兴与群众文化福利统一起来,特别是把握群众文化福利这一关键,准备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制定文化投入规划
(1)作为公民,你认为应如何有序地为文化投入规划的制定献计献策?
(2)公民为什么要为文化投入规划的制定献计献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