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北京、重庆、广州、海口四地学生在当地正午时刻(即地方时12点),观测同一高度物体的日影,按观测记载的日影长短次序应该是
A.海口—广州—重庆—北京 | B.北京—重庆—广州—海口 |
C.北京—重庆—海口—广州 | D.重庆—海口—广州—北京 |
图15表示某河流流域范围,读图完成29-30题。造成流域内Ⅰ、Ⅱ两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植被 | B.气温 |
C.降水 | D.地形 |
要合理开发利用该河流及其流域的优势资源,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Ⅰ区河段宜开发水电 |
B.Ⅱ区河段宜引水灌溉 |
C.Ⅰ区域内应大力发展乳畜业 |
D.Ⅱ区域内宜发展耕作业 |
图14中阴影部分表示我国重点缺水地区的分布范围,读图回答27-28题。对各地区缺水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地农业用水量大 |
B.②地水污染严重 |
C.③地近海养殖用水量大 |
D.④地工农业用水量大 |
解决①地缺水最有效的措施是
A.增加人工降雨 |
B.跨流域调水 |
C.大力开采地下水 |
D.修建梯田 |
被称为中国东部沿海越江跨省“黄金通道”的崇启大桥于2011年12月24日正式通车。图13为崇启大桥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25-26题。兴建崇启大桥的主导因素是
A.政治 | B.自然 | C.科技 | D.经济 |
崇启大桥的通车将进一步
A.改善南通的交通区位 |
B.完善南通的商业网点 |
C.缩小上海都市圈半径 |
D.加快上海人口的外迁 |
读“我国季风区非季风区分布图”(图12),完成22-24题。图中界线以西的B区域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
A.草地 | B.林地 | C.耕地 | D.建设用地 |
造成图中A、B两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存在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气候 B.植被 C.生活习惯 D.生产方式下列利用土地资源的措施中,正确合理的是
A.在A区域围湖造田 |
B.在A区域退耕还牧 |
C.在B区域大范围开垦荒地,增加耕地 |
D.在分界线的宜林荒坡上植树造林 |
现代工业区位选择受原料产地的制约越来越小,主要原因是
A.运输条件和生产工艺的改进 |
B.产品重量和体积增大 |
C.产品质量和价格提高 |
D.劳动力价格和产品要求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