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交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整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更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和,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和曰:“古人贵朝闻夕阳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注:二陆:陆机(别号“平原”)、陆云(别号“清和”)两兄弟,他们都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义兴人谓为三横 ( ) (2)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
(3)而处尤剧 ( ) (4)亦何忧令名不彰邪( )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蛟或浮或没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
B.为乡里所患不足为外人道也 |
C.且人患志之不立甚矣,汝之不惠 |
D.而年已蹉跎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翻译下面句子。
且人患志之不立
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瑯琊秦巨伯,年六十,尝夜行饮酒,道经蓬山庙。忽见其两孙迎之,扶持百余步,便捉伯颈著地,骂:“老奴,汝某日捶我,我今当杀汝。”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伯乃佯死,乃置伯去。伯归家,欲治两孙。两孙惊惋,叩头言:“为子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试之。”伯意悟。
数日,乃诈醉,行此庙间。复见两孙来,扶持伯。伯乃急持,鬼动作不得。达家,乃是两人也。伯著火炙之,腹背俱焦坼。出著庭中,夜皆亡去。伯恨不得杀之。
后月余,又佯酒醉夜行,怀刃以去,家不知也。极夜不还。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乃俱往迎伯,伯竟刺杀之。
(选自《六朝志怪小说选译》)下列句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B.出著庭中出则无敌国外患 |
C.扶持百余步出郭相扶将 |
D.夜皆亡去河曲智叟亡以应 |
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怀刃以去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
B.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
C.伯乃佯死见渔人,乃大惊 |
D.伯恨不得杀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为子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试之。(我们做子孙的,难道能这样做吗?恐怕是鬼魅作怪,求你再去试试看。) |
B.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讽刺我的过错,并让我听到的人,受下等的赏赐。) |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因为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就担忧他的君王。) |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况且和普通的马等同都不能得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巨伯的孙子虽挨过爷爷的打,但并没有因此而怀恨,反而在深夜出去迎接他,可见他们是很懂事的孩子。 |
B.秦巨伯曾经识破鬼的骗术,并捉住它们把它们放在火上烤得腹背俱焦,但最终还是误杀了两孙子。 |
C.选文中鬼共三次假扮秦巨伯的孙子,因为秦巨伯好酒常醉,共有两次被鬼所骗。 |
D.这篇文章说的是人妖易混,若辨别不清,就会干出错杀无辜,放纵鬼魅的事情来。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二)
皇甫谧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身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注】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患记问不若人(担心) | B.众兄弟既成诵(已经) |
C.尝得瓜果(曾经) | D.躬身稼穑(弯腰)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不同的两项是
A.迨能倍诵乃止乃悟前狼假寐 |
B.其所精诵其如土石何 |
C.何尔鲁钝之甚也辍耕之垄上 |
D.带经而农呼尔而与之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②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司马温公与皇甫谧身上共有的品质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回答。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冑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解释划线词语
①军中闻将军令闻:()
②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居无何:()
3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使:()
4介冑之士不拜。介冑:()文中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本段表现了周亚夫怎样的性格特点?
A、B、C层学生分别从以下题中选相应的题答题。
1本段结尾文帝派使者“称谢”的话对刻画周亚夫起什么作用?(此题为B、C层学生做)
2从描写角度看,本段刻画周亚夫的形象以______描写为主。请写一句正面描写的句子。(此题为A层学生做)我们现在强调要张扬个性,但文中周亚夫的“军士”却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强调了共性,似乎束缚了个性的发展,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用现代汉语译出下列两句话的意思。(每小题1分,共2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
(2)策之不以其道。千里马有什么特点?(用原文回答)( 1分)
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原因的是哪句话?
( 1分)“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 1分)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恶果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 1分)
第二段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强烈谴责? ( 1分)
找出第三段中的中心句。( 1分)
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而以“千里马”喻指 ,以“伯乐”喻指 ,讽喻和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4分)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下面题目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走送之 ()②硕师 ()
③援疑质理()④卒获有所闻()第一自然段着重叙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自己创造条件读书的。
据你看,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作者“缊袍敝衣“处在“被锦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中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共同感受。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习以为常。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