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瓦特和博尔顿对蒸汽发动机进行最后完善的时候,伦敦,一个50岁的学者正在对自己的文稿进行出版前的修订。这份文稿可以看作是一台特殊的发动机,一台思想的发动机,它将为人类财富的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位学者是
| A.牛顿 | B.狄德罗 | C.马克思 | D.亚当•斯密 |
1943年l月,美、英分别与中国签订新约,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10月,中美英苏在莫斯科发表《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11月,蒋介石与罗斯福、丘吉尔举行开罗会议。这一系列史实说明
| A.抗日战争使苏美英认识到应该平等对待中国 |
| B.开罗会议的召开是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标志 |
| C.中国已经成为与美、英、苏平起平坐的大国 |
| D.抗日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
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当时世界潮流的是
| A.“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
| B.“所有婿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
| C.“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
| D.“国家以法制为先,……有法制而后有国家。” |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段话充分反映了
| A.两汉时期察举制的弊端 | B.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腐朽 |
| C.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影响 | D.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危害 |
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指
| A.分科考试 | B.以文治国 | C.学而优则仕 | D.公平竞争 |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
|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
|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
|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