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战争发出这样的感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场战争是
| A.第一次鸦片战争 |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 C.甲午中日战争 | D.第二次鸦片战争 |
马克思在1853年说:“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解体一样。”马克思意在表明()
| A.工业文明必然取代农业文明 |
| B.君主立宪制必然取代封建君主制 |
| C.主观暴力破坏与客观推动进步同时并存 |
| D.主观暴力破坏具有延续的特点 |
北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反映出理学一开始就追求()
| A.欣赏自然、移情易性 | B.存天理、灭人欲 |
| C.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 D.自我完善、君子气节 |
唐朝中央机构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唐朝设立政事堂的主要功能是()
| A.防止三省专权,加强皇权 |
| B.防止三省扯皮推诿,提高工作效率 |
| C.政务公开,相互监督 |
| D.发挥集体智慧,做出集体决策 |
据《中国史纲》,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借助于天加强统治 |
| B.人主权力不断加强 |
| C.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 |
| D.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 |
苏联在实施斯大林经济模式时,实行居民证制度。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没有居民证和其他相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苏联当时实施这一居民管理制度,主要是为了
| A.限制农民自由流动 | B.满足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
| C.保证农业生产的劳动力 | D.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