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国家领导人曾经这样评价某次会议:“这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的开端。这是全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的会议。这个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该会议:①通过了《共同纲领》②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④确立了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A.①② | B.①②④ | C.③④ | D.①③④ |
斯大林逝世后,其继任者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赫鲁晓夫改革使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 |
| B.勃列日涅夫执政前期,制定了发展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 |
| C.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
| D.三人都试图以经济管理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 |
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这种情况出现在
| A.1925—1953年 | B.1954—1964年 |
| C.1965—1982年 | D.1982—1991年 |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的改革
|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将错误归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 |
|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缺乏科学实验,反复折腾 |
| C.有开创性地冲击斯大林模式,但未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
| D.只进行农业改革,没有涉及工业管理体制 |
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已经达到了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国提供的,同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1/3。当时苏联大量得到西方设备的有利外部条件是
| A.资本主义世界正爆发一场“生产过剩”的危机 |
| B.西方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敌视政策 |
| C.苏联加入了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
| D.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
斯大林说:“我们之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苏联取消新经济政策是因为该政策
| A.不能迅速推动工业化 |
| B.不能使苏联过渡到社会主义 |
| C.发展了资本主义 |
| D.发展了小农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