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孔子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 |
| B.孔子认为周“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 |
| C.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
| D.孔子认为“礼”和刑罚相对立的 |
《南京条约》签订后,由于不了解国际惯例,中国进出口实行同一税率。之后,清政府在改订关税税率的谈判中,坚持要求“进口税重,出口税轻”。直到1902年,中外商约谈判,进口税由5%增至12.5%。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是()
| A.清政府降低出口税是为抵制外资侵略 |
| B.进出口实行同一税率属于国际惯例 |
| C.清政府提高进口税是为保护民族工业 |
| D.改订税率后清政府掌握关税主动权 |
《明清民歌时调集》中,有一首冯梦龙收集的《黄山谜》说:“三皇是我兄,五帝是我弟。欲罢而不能,因非而得罪。”这说明当时出现了()
| A.挑战传统文化,甘当异端的行为 |
| B.抨击封建伦理,追求民主的思想 |
| C.不满封建秩序,要求革命的呼声 |
| D.藐视圣祖权威,要求平等的意识 |
唐甄说:“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嘉庆《嘉兴府志》卷4记,平湖县的乍浦镇,“番舶凑集,居民成市”。两则材料反映了()
| A.政府对民间贸易约束比较少 |
| B.国内市镇已同国外市场建立联系 |
| C.国内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兴盛 |
| D.我国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 |
西汉设立内外朝,尚书权力发展,东汉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到魏晋时成为宰相机构,再发展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制。这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
| A.受宗法关系影响渐趋淡化 |
| B.是相权与皇权妥协的产物 |
| C.分工逐渐细化,利于合理决策 |
| D.有效防范了宰相的擅权 |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联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突出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 A.中美历经曲折,最终建立外交关系 |
| B.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
| 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
| 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