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有几个常用的定义:“资料”是研究历史的客观基础; “技术”是取得资料的手段;“方法”是研究资料的手段;“理论”是研究人类历史规律性认识的总结。下列属于考古学“方法”的是
A.云南元谋人遗址发掘原始人类头盖骨 |
B.运用DNA解码技术探究人类祖先由来 |
C.运用专用金属探测仪寻找古墓内部遗存状况 |
D.对人类遗存特征的研究揭示当时社会特征 |
厘金原是1853年实行的一种临时筹款方法,即一种由地方督抚自行掌握的酌量抽厘的商业税,实行遇卡抽厘,税款完全出自华商而不涉及外商。至1931年,沿袭70余年的厘金制度被废除。下列对厘金影响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A.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 B.削弱了本国商品竞争力 |
C.是强化重农政策的手段 | D.便于地方割据势力抬头 |
《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界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鸦片战争前夕广州十三行的兴盛说明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 B.清政府积极开拓世界市场 |
C.闭关锁国政策的松动 |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乾隆四十年(1775年),两江总督高晋两次到松江府一带巡视后禀奏说:“以现在各厅州县农计之,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上述材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在松江府一带出现 | B.松江府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
C.松江地区农业商品化的发展 | D.重本抑末政策有所松弛 |
在婚丧等传统风俗革除旧习日趋简化之际,清末通商口岸地区的饮食风气却越来越崇尚奢侈,其主要原因是:
A.人们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 | B.民主平等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
C.近代以来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 | D.腐朽思想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
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 B.人民迫切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