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老兵稻垣三郎在回忆徐州会战的文章中提到“绑在机枪上的少年兵”。日军当时依靠强大火力突破了中国军队阵地,看到中国军队的重机枪旁边,倒着一具少年士兵的遗体,竟是用铁索绑在机枪的支架上。日军指挥官马上叫来战地记者拍照写文,准备在国际舆论上渲染。但当他们得知真相后,立即放弃了这一想法。下列对日军放弃该想法的原因的历史想象,合理的是
①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对华政策
②日本侵华行为遭到国际舆论的一致谴责
③少年兵为与阵地共存亡而将自己绑在枪架上
④日军担忧中国人的凝聚力因少年兵事件更为增强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几年之内,四百家以上的新期刊出现,文章充满了白话文风格的关于西方社会和中国复兴的内容。从孔子到最受人崇敬的古代传奇人物到包办婚姻和裹足,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上述现象开始于
| A.戊戌变法时期 | B.清末新政时期 |
| C.新文化运动时期 | D.国共合作时期 |
右图反映了近代中国民间社团发展概况,导致民间社团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运动的开展 | B.科举制度的废除 |
| C.民族经济的发展 | D.西学东渐的深入 |
“你如果想了解德国,就必须抓住这样一个事实:德国,特别是普鲁士,是一个倒着的金字塔,牢牢埋在地里的塔尖是普鲁士士兵头盔上的尖铁,一切都由它托起”。威廉•李卜克内西意在说明德国
| A.社会结构极不稳定 | B.具有军国主义传统 |
| C.继承了普鲁士扩张政策 | D.德国士兵享有崇高地位 |
作家丹尼尔•笛福说:格拉斯哥城是“大不列颠最清洁、最美好、结构最好的城市之一,……但到了1839年,它被称为存在如此大量的肮脏、犯罪、痛苦与疾病的地方”。导致这一转变的直接因素是
| A.经济危机 | B.工人运动 | C.黑死病 | D.工业革命 |
宗教改革中下列言论最有可能被提到的是
| A.“信徒皆为祭司” | B.“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 |
| C.“人是万物的尺度” | D.“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