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2010年的8月26日是深圳经济特区30周年的日子。过去30年,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者们,发扬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5年3月,中共深圳市委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提出深圳未来的发展仍然要向改革创新要发展动力、要发展优势、要发展资源、要发展空间。
(1)从哲学角度看,我们为什么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6分)
材料二 “兼容并蓄”是深圳文化的特点。
这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她吸纳和涵养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生活方式,造就了卓尔不群的多元化色彩,为这座梦想之城带来生生不息的活力。
这里有中西文化的交汇,有历史传统与现代生活的碰撞,有保守和激情的对抗。
正是这种 “兼容并蓄”的主张,使深圳人着意缔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关系,渐渐形成了深圳特有的新家园的涵义和内容。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深圳是如何实现文化创新的?(8分)
材料三 1997年初,深圳市在全国率先进行行政审批制度的专项改革,开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先河,在行政审批项目的确定和审批行为的实施两个方面基本上实现了法治化管理。通过建立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将法治政府建设分解为具体、明晰、量化和可考核的指标,不仅搭建了法治政府的基本结构,也提供了一个法治政府运行机制的基本模式,使法治政府的建设有规可循,为全国的法治政府建设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示范。
(3)依法行政才能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水平、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结合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如何才能提高我国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1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大力推进文化科技攻关、文化科技创断成果转化、文化标准化建设、文化品牌打造四项行动,组织实施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文化科技创断平台建设、文化科技企业培育、文化数字化建设、现代传播体系建设、文化科技人才集聚六大工程。重点支持数字、网络、云计算、虚拟现实与仿真、新型显示、新型广电传输、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重大文化科技攻关项目,发展壮大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请分析材料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甲同学认为:“中美建交30多年来,两国经贸等方面合作不断加强,中美之间是纯粹的合作关系。”乙同学认为:“中美建交30多年来,两国在涉及台湾、西藏等问题的摩擦和纠纷不断发生,中美之间是纯粹的对抗关系。”
请你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有关知识,就甲、乙两位同学的观点任选一个进行评析。(1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发改委宣布,将从2012年10月1日起,按功率大小分阶段逐步禁止进口和销售普通照明白炽灯。白炽灯俗称“电灯泡”,已被人类使用100多年了,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节能灯比白炽灯有更多的优点,如果全国都换装节能灯,年省电量可以胜过一个三峡水库的年发电量。逐步淘汰白炽灯,注重照明节能,这是继承“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等传统节俭思想的一种体现。
请用实践和认识的有关知识,解读上述材料。
(11分)背景材料 2012年9月初,被评为2013年感动中国的广西桂林的小学生何玥,病情复发二次入院,肿瘤已扩散至脑部组织。当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三个月时,她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汶川地震的时候,何玥不仅把自己存下的零花钱全捐出去,还逼着她爸妈把一个月的工资捐给灾区。生病后,学校的老师、同学来看她,还送来了2000多元的捐款,她都要父亲把捐款捐出去给别人。她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
(1)何玥同学的人生价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说明。
(2)结合何玥同学的事迹简要说明,我们当代青少年应该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材料一下表反映了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城乡关系的认识和探索历程
十六届三中全会 |
首次提出“五个统筹”的发展理念,并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首位 |
2004年中央经 济工作会议 |
首次判断我国现在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
十七大报告 |
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 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
十七届五中全会 |
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
十八大报告 |
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
材料二某地方党委和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注意听取各领域专家的建议,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启动城乡户藉改革,实现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城锒常住人口,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结合材料一说明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城乡关系的认识和探索过程体现的认识论道理。
(2)根据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某地方党委和政府做法的政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