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各项中均有“中国”二字,而含义与其他三项明显不同的是( )
| A.“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孟子·滕文公上》) |
| B.“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国”(《公羊传·禧公四年》) |
| C.“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
| D.“凡岭南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中俄尼布楚条约》) |
李大钊论及中国的民主政治时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于宪法”,同时他又提出“欲行立宪政治,必先去专与争”,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旨”。这表明李大钊
| A.能够批判地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 B.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自相矛盾 |
| C.未能摆脱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 D.已经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
|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
《隋唐演义》是一部兼有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双重性质的长篇讲史小说。以隋朝末年农民起义为故事背景,讲述隋朝覆灭与大唐建立的一段历史。小说中塑造的人物个性鲜明,其中十八杰之一的李元霸以唐高祖李渊的第三子李玄霸为原型。据此推断《隋唐演义》最可能创作于
| A.隋大业年间 | B.唐贞观年间 | C.明洪武年间 | D.清康熙年间 |
如图,“舞”字的原始文字像一个人手执牛尾跳舞的样子,后来加上“舛”(双脚形),强调双脚配合双手和乐曲有节奏地跳跃。这说明汉字
| A.演变总趋势是由简到繁 |
| B.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 |
| C.都是由象形文字构成 |
| D.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
|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