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在百度搜索某词条时找到这样的话: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以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由此判断他搜索的词条应该是是
A.洋务运动之民用工业 | B.维新思想之经济方针 |
C.三民主义之民生主义 | D.新三民主义之民生主义 |
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性质的是
①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
②对德国的军备严格限制
③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
④以“委任统治”的形式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下表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项目 |
英 |
德 |
法 |
美 |
1870—1913年工业增长速度 |
1.3 |
4.6 |
1.9 |
8.1 |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置 |
3 |
2 |
4 |
1 |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置 |
1 |
4 |
2 |
5 |
A.英法两国逐渐失去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优势
B.英法的国际地位下降
C.美德迅速崛起,对英法构成威胁
D.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法国元帅福熙在1919年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其主要依据是
A.国际联盟软弱无力 |
B.英国推行“均势”政策 |
C.美国抛出了“十四点原则”,企图称霸世界 |
D.战胜国的宰割行径,激起战败国的复仇情绪 |
1939年德国人侵波兰后,有人就一些国家的行为质疑:“他们扔出了两个‘小孩’,再扔出另一个‘小孩’给‘狼群’以求躲避灾难的政策还能有收益吗?”这里的“政策”是指( )
A.孤立主义政策 | B.均势政策 | C.“门户开放”政策 | D.绥靖政策 |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 ):
A.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
B.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
C.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
D.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