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唐时城市布局中,有专供贸易的“市”。市内商肆按行业排列,整齐有序。商业区和住宅区严格分开。设有市师、质人的管理人员。并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材料二 有资料描述宋代城市“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
材料三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文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市“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江南重镇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重镇兴起的背景。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卢梭曾激烈地批判文明。他认为,科学使人道德败坏,艺术虚伪做作,戏剧是“淫欲炼成所”。它们都只不过是“点缀了专制统治的锁链”。在他看来,诚实的农民要比谄媚的朝臣好得多,没有过多“书本知识”的人要比学者好得多。他主张回归自然,过简朴的生活,孩子的教育也要顺其自然天性。
伏尔泰不赞成卢梭的观点。他在给卢梭的一封信中说:“我收到了你的与人类对抗的新书,谢谢你。从来没有人使用这样深刻的智慧来说服人,使人相信自己是一只野兽。读了你的著作,使人真想用四只脚走路。但是,我很不幸,由于我已经把这种习惯丢了60多年,不可能在恢复那种习惯了。”
但是,当得知当局要封禁卢梭的著作时,伏尔泰挺身而出为之辩护。他对卢梭说:“我坚决反对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岳麓版《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请思考:
⑴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伏尔泰和卢梭的观点有何分歧?
⑵伏尔泰如何对待卢梭的言论?反映了伏尔泰的哪一思想?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大灾之年,齐桓公问计于管仲:时下生产凋敝,民不聊生,何以解决问题?
管仲对曰:“饮食者也,侈乐者也,民之所愿也。足其所欲,赡其所愿,则能用之耳。今使衣皮而冠角,食野草,饮野水,孰能用之?伤心者不可以致功。故尝至味而,罢至乐而。雕卵然后瀹(yuè,煮)之,雕橑(liáo, 长木条)然后爨(cuàn,烧火做饭)之。丹沙之穴不塞,则商贾不处。富者靡之,贫者为之,此百姓之怠生,百振而食。非独自为也,为之畜化(蓄积财货)。”
——《管子•侈糜篇》
请思考:
⑴根据材料,说明管仲认为如何解决生产凋敝、民不聊生的社会问题?这项改革措施会发挥怎样的作用?
⑵20世纪上半期哪一经济改革与管仲这一经济思想相似?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管仲经济思想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0年,欧洲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64.7%,而唯一的对手美国仅占23.3%。……欧洲资本和技术大量输出的结果是全球经济空前统一;到1914年时,除了在全球陆地上架设了巨大的电报和电话线路网外,还在诸大海海底铺设了516000多千米的电缆。到1914年时,已有总吨位为5000万吨的3万多艘船只装载货物往返于世界各地。几条运河的开凿便利了世界贸易,其中最重要的是苏伊士运河(1869年)和巴拿马运河(1914年)……几条横穿大陆的铁路的建成打开了诸大陆经济开发的大门……1860~1913年间,世界工业总产量至少增加了6倍,1851~1913年间,世界贸易额增加了12倍。
——(美)斯塔夫里阿偌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过去500年来,世界范围内已经发生了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移。第一次权力转移是西方世界的崛起。西方崛起的进程始于15世纪,到18世纪末期,这一进程大大加快了。……第二次权力转移是美国的崛起。它发生在19世纪行将结束之际。……美国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期,主导着全球经济、政治、科学和文化……
——《新闻周刊》主编法里德•札卡利亚《后美国世界》
材料三在过去的1/4世纪里,世界见证了不可思议的经济增长。全球经济规模大约每10年就要翻一番,已经由1999年的31万亿美元飙升到2008年的62万亿美元。……那么“全球增长时代”的成因是什么呢?……它是政治、经济和技术这三大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新闻周刊》主编法里德•札卡利亚《后美国世界》
材料四国防大学教授刘明福在《中国梦-后美国时代的大国思维与战略定位》中,讲中国大战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如何“自立于世界”——生存战略;第二阶段是如何“融入世界”——发展战略;第三阶段是如何“领先于世界”——崛起战略;第四阶段是如何“领导世界”
——领袖战略。
材料五美国所奉行的全球化政策给世界招致了混乱,令世界进入了一种混沌状态。至此,世界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暂告停止全球化,开始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混沌进行调整,这已是不可否认的趋势。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混沌局面,到什么地方寻找调整的力量呢?不言而喻,不能到联合国那样的国际机构或是八国集团等处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最终解决问题,我们只有寻求让“国家”再次走到前台。也就是说,我们只能通过“再国家化”的方式澄清全球化造成的“混沌”,让“国家”出面承担解决问题的重担。在这次“次贷”问题上,政府系统的主权财富基金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次贷”问题而混乱了的世界经济正是由阿联酋、中国等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出面才得以拨乱反正,免于陷入崩溃危机的。……这充分反映了这个时代的趋势。
——杨青 《关于全球化趋势的争论和思考》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些特征的主要原因。
⑵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在20世纪中期美国主导全球经济的表现。
⑶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促进“全球增长时代”的三大力量分别是什么?
⑷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为“融入世界”采取了哪些战略举措?
⑸根据材料五概括 “这个时代的趋势”是什么?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材料五中作者观点的认识。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一二条城
材料二 1994年,日本京都的二条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条城于1569由织田信长开始兴建,于1603年经德川幕府将军德川家康重新修筑并大规模扩建,而成为幕府将军的权力象征。建有东西约500米、南北约400米的高大围墙,并挖有壕沟。城内名为“鹂鸣地板”的走廊,人行走其上便会发出黄莺鸣叫般的响声,是幕府统治者为保全自身安全而设的报警机关。本丸御殿和二之丸御殿作为主要建筑是六栋大书院式建筑,共有六个隔间,而串联各隔间的纸门画,多半是“狩野探幽”及其门徒所绘制的,二条城也因而俨然成了“狩野派”日本画的史料馆。
二条城是幕府将军在京都的行辕。第一间大厅通过饰以华美的绘画、中楣、用平顶镶板装饰的天花板来加深人们对于幕府将军权力无边的印象。二条城见证了德川家的荣枯兴衰,是日本历史朝代的移转之地。1867年,德光庆喜将军“大政奉还”于皇室朝廷,仪式就在二之丸御殿内。
二条城一向以樱花种类丰富见称,是京都首屈一指的赏樱胜地。在城内的樱之园,可观赏到有“樱花王者”称誉的八重樱华贵庄严的身姿。 然而那时风景优美的庭园里没有一棵树,幕府将军不想看到落叶,不愿意由落叶想起他们将面对的死亡。
请回答:
(1)依据所学知识,二条城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符合了哪些标准?
(2)简要阐述你对二条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
【探索历史的奥秘】
材料 断代史的划分,从一开始就有以政权存亡为外部框架的取意。这种取向,从中国古代到20世纪80年代的很长时间中,在中国学者中自然流行。……(其)相对完整性主要体现在国家政治和国家制定的各类制度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史学发展日益转入对地方社会特定人群的信仰、话语、生活状况和宗教、家族等……的考察,社会学的方法论色彩在这种研究中的重要性凸显。……(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20世纪最初20年间提出了所谓“宋代近世说”和“中国文化漂移论”。……他是要说明:中国的“近世”,早就发生,如同一个生物有机体,自己早就走完了生命的历程,是无可救药的了。不过中华文化的精神要义,已经飘移到了日本。
——赵轶峰《明史以外看明史:明史研究范式的四个问题》
请回答:
(1)中国学者传统的划分历史阶段的依据是什么?
(2)20世纪80年代前、后中国学者研究历史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3)文章作者是如何理解内藤湖南的观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