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关羽等塑造成理想人格的化身,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单骑救主、水淹七军、败走麦城等是用来表现关羽忠义的重要情节。 |
B.《呐喊》多表现乡村农民和城镇劳动者在“吃人”社会中的种种磨难,鲁迅既对他们寄予深切同情,又对他们精神上的病态进行了冷静严厉的批判。 |
C.蘩漪是最具有“雷雨”性格的人物,敢爱敢恨,追求个性自由和人格独立,与周朴园奉行的封建伦理格格不入,但封建家庭的压抑和束缚使得她心理扭曲,行为极端。 |
D.《边城》中围绕翠翠出现的人物,无论是眉眼秀拔出群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的天保,还是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的傩送,都保持着做人的美德,信守着灵魂的纯洁。 |
E.《欧也妮•葛朗台》以欧也妮的婚事贯穿全书,再现了19世纪初期法国外省的社会风俗和人情世态,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塑造冷酷、狡诈、贪婪、吝啬的葛朗台的形象。
文化经典阅读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②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影响,要慎重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 |
B.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 |
C.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
D.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 |
(2)孔子说:“无友者不如己者。”(《学而》)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
(1)“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探春是在什么时候说这番话?请简述事件的经过。(《红楼梦》)
(2)《红楼梦》中王熙凤的手段毒辣是出了名的,在“计害尤二姐”一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请你简述这一故事情节。
(一)文学名著阅读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A.黛玉见香菱爱读陆放翁的诗,便告诉她,若真心要学,要先熟读《王摩诘全集》,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 |
B.宝玉生日,妙玉送来生日贺笺,宝玉不敢贸然回复,本想去问黛玉,却遇到与妙玉做过十年的邻居且有半师之缘的香菱。香菱给他出主意:妙玉赞赏诗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故回帖署名“槛外人”才能应她的心意。(六十三回) |
C.初春时节,万物更新,黛玉写了《桃花行》,宝玉看见诗中一句“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知道是潇湘子的稿子,痴痴呆呆,竟滚下泪来。大家议定:重新起社,便改“海棠社”为“桃花社”,黛玉为社主。(七十回) |
D.邢夫人的陪房王善保家的说了晴雯的坏话,说她妖冶轻佻,大不成个体统。王夫人生怕宝玉被带坏,唤来晴雯盘问。晴雯因连日不自在,并没十分妆饰,大有春睡捧心之态。王夫人怒火攻心,斥责晴雯,并说回了老太太之后再撵她。(七十四回) |
E.宝玉和宝钗、平儿、邢岫烟同天生日,性格豪爽的史湘云和宝玉烧烤了鹿肉来吃,还说吃这个方爱吃酒,吃了酒才有诗。谁知湘云吃了肉、玩射覆酒令喝多了酒竟醉卧在石头上,“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睡着了嘴里还嘟嘟囔囔的吟诗。(《红楼梦》)(六十二回)
阅读《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梁惠王上》)
(1)上面语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善于察言观色。他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好,因而讲话直截了当,毫不婉转曲折。梁襄王问怎样才能使天下安定,孟子认为天下统一才能安定。 |
B.孟子将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比作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以苗之“槁”与“兴”的对比,说明雨对禾生死荣枯的关系,显示人民对明君与暴君的不同态度。 |
C.孟子形容天下之民归附不嗜杀人者,“犹水之就下”,无法抗拒。雨润禾苗,水向低处,生活中习见之事,易明之理,既为人熟知又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
D.孟子认为没有一个君王不好杀人,概括了战国时广阔的社会现实,也揭示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当然,他没有把梁襄王列入嗜杀者之列,因此循循善诱告诫他要礼贤下士,“民归之”,才会“由水之就下”。 |
(2)孟子认为“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一百年后,秦统一中国。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简答题(100字左右)
曹操与蜀军对峙,进兵不得;欲退兵,又恐被人耻笑。犹豫不决的曹操,便以“鸡肋”为夜间口令。聪明的杨修猜出曹操有退兵之意,于是提前收拾行装,被曹操以“惑乱军心”之罪杀了。其实曹操早有杀杨修之心,试述其中三件事。(1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