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李鸿章《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日本君臣发奋为雄,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英、法)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去年英人虚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所视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这表明李鸿章(   )

A.已找到强国御侮之道 B.主张效法日本全盘西化
C.决意严守祖制不动摇 D.未找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科目 历史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依据上海警察局档案,1919年5月,上海许多学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公学校长发出的通知(见下框)。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B.淞沪会战,逃避战火
C.民族工业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加
D.国民经济崩溃,难以维持学业

朱学勤认为,“(中国近代)现代化的过程需要一种新的……政治载体,……什么样的政治载体适合于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呢?实际上这是全民族的一个试错过程……”。请问以下各项属于材料所提的“试错过程”的是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911年11月20日,《大公报》刊载“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的征文启示,引起广泛关注,民众参与度大大超过预期。之后,共评出获奖文章16篇,其中主张君主立宪有11篇,倡导民主立宪有2篇,未明确表明态度的有3篇。下列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B.近代报刊关注与读者互动交流
C.政府对民间言论包容程度有所提高
D.《大公报》具有君主立宪的政治倾向

文学作品虽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从中获取历史信息必须准确适度。下图所示资料卡片里的内容

①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官员纷纷弃官经商的信息
②证明了明清时西南地区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③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某些乡宦价值取向的变动
④可用于研究当时四川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情况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学者李泽厚认为: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指

A.天人感应 B.格物致知
C.知行合一 D.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