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认真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1年的春节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当传统习俗日益转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时,这春节的“旧瓶”便不断续上了时尚的“新酒”。随着新兴消费观念的不断涌现,春节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过大年”,更是一个拉动市场经济动力的“快门”。从“过年就是年夜饭”转向消费方式的多样化与个性化;从“过年买件新衣服”转向整个市场“春节经济”的诞生与拉动。眼下,年根将至,“春节经济”也已红红火火拉开帷幕,也为老百姓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材料二:春节经济,很火很浪费。
近年来,春节消费的高档化风气越来越浓,有人这样形容:“春节经济,很火很浪费!”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拼命工作了一年的人们希望好好地“犒劳”一下自己,以便用更好的状态来迎接挑战。商家也瞅准这个时机,大打“亲情促销”牌,“让利”、“24小时打折”频繁轰炸,把人们在内心蓄积了一年的消费冲动全部激发起来。而结果是,不少人在消费冲动过后,发现自己陷入了 “透支”的尴尬境地。而燃烟花,放爆竹,逛庙会,亲人团聚,走亲访友等传统的春节活动也极容易造成奢侈浪费和环境污染。在新春佳节中节约能源,改变高耗能的生活习惯和铺张浪费的消费习惯,过一个低碳、绿色、不浪费的春节假期是现代人们的希望。“低碳春节”不仅是一个时尚的话题,更是一种道德的选择,一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1)从“过年就是吃顿年夜饭、买件新衣服”到如今的“春节经济”,可以看出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为什么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2)为了不让“春节消费”成为“春节浪费”,过一个“低碳春节”,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应该怎样做?
就业创业促民生,法治建设添力量。
材料一:2014年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仍较为严峻,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31.5万,这已是我省连续三年创下新高;再加上经济换挡减速,产业结构调整,就业观念的影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对此我省相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就业创业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新的提高。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省相关部门如何应对严峻形势,促进就业创业?(8分)
材料二: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部署,结合安徽实际,省委提出: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加快建设法治安徽;其关键在于落实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坚持法治安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更好发挥法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2)结合材料,指出安徽省委在推进法治安徽建设过程中运用了哪些科学的思想方法。
材料三:近年来,严重的大气污染持续引发国人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目前,我国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制体系尚待完善;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对企业的污染现象视而不见;市场主体为了降低成本,偷排乱放现象尚未根除……美丽中国,我们要呼吸更新鲜清洁的空气。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多管齐下,其中法治建设无疑是关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法治中国建设将为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推动力.
(3)依据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阐述如何用法治的力量来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12分)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前三季度我国及部分地区GDP增速
注: 2001-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年均增速为10.0%。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材料二: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材料三:雾霾的报道这两年常见新闻报端,但《穹顶之下》以其严实的结构,缜密的逻辑,扎实的数据,再运用网络技术合理穿插视频,一气呵成,感人肺腑,带给我们心灵无比震撼。面对“十面霾伏”并非没有办法,只要政府肯下决心,拿出严厉的治霾手段,一板一眼地落实到位,还是可以重现蓝天白云的,蓝天白云也可以实现新常态。
材料四:如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增强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必将考验政府的行政能力和决策水平。政府要主动把握积极适应“新常态”,“法无授权不可为,政府的任何行为以及出台的政策规定,都必须取得法律授权,以保证权力在法律框架内运行;政府权力的运行还需要公民参与、社会协作,在这个过程中吐槽与情绪发泄在所难免,而这正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动力。
(1)请概括材料一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知识,为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下持续健康发展提建议。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政府应如何全面地履行其应有的职能实现蓝天白云的新常态。(12分)
(4)根据材料四,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政府应怎样提高决策水平。(8分)
全国各地开发区加速建设,面对人多地少的矛盾,江阴却坚持“不开发区”。该市还适时提出了“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业向生态园区集中”的思路,通过优化社区布局和生态布局,一个个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的农村新型社区正在逐渐形成。从2014年开始,江阴又全面推行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农村住宅置换城镇安居房、农村居民身份置换城镇居民身份为主要内容的“三置换”。另外,江阴市委政府还提出“以民生为本,力求个个都有好工作;以民富为纲,力求家家都有好收入;以民享为先,力求处处都有好环境;以民安为基,力求处处都有好心情;以民强为重,力求人人都有好身体”的“五民五好”模式,有力地促进江阴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1)运用所学哲学知识,结合材料说明江阴市在统筹城乡发展之路中坚持“不开发区”、 “三集中”、“三置换”体现的哲学道理。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结合材料说明江阴党委政府提出的“五民五好”发展模式的依据?
深圳曾以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享誉世界, “而立之年”的深圳有很多成熟的喜悦,也面临诸多“成长的烦恼”:一是经济总量达到较高平台,经济内生动力和后劲不足;二是土地、资源、人口和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三是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改革仍有待深化。
简要分析深圳“而立之年”遇到的困难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并为此提供几点合理化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普遍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一方面,有的人花10万元的天价买一盒月饼,有的人乱吃野生动物,也有的人宁肯一掷千金吃一顿饭,却舍不得花几十元钱订购一份报纸;另一方面,城市和农村也还有为数不少的特殊困难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如果任其发展,则会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怎样才能解决上述材料出现的问题,以更好地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