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 这就是现代化的准备阶段。
材料二: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 志着现代化的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 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以上材料皆据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道奇妙的分水岭:对西方国家来说,它似乎意味着现代化的结束……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在民族国家之上和之下的层面上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
——据钱乘旦《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
问题:
(1)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的哪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是怎样“克服专制王权”的?用史实说明“克服专制王权”是如何促进英国“继续前进”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对自身进行“修补”的?二战后,“修正民族国家”在西欧有何具体体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家庭纺织业图二 19世纪后期经销洋布的商铺
材料二洋务运动主要企业分布示意图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二反映的现象对图一反映出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出洋务运动时期近代企业所在的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形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分析材料三的图表曲线信息,说明这一时期内出现这种发展趋势的原因有哪些?
(4)通过材料三的图表曲线走向可以反映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雍正皇帝
材料四《苏州府志》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状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账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清稗类钞》记载:“(账房)散放丝经,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
《凤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账房为生。”
《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比较一下黄宗羲的观点和雍正帝的观点有何不同之处? (4分)
(3)材料四主要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反映的本质是什么? (2分)
(4)材料三中雍正帝的观点对材料四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4分)
(本题16分)中国政治制度的演进体现了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趋势,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辛亥革命后中国模仿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政府。为了巩固民主共和制度,在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民国全体”,“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人民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材料二: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对推动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有哪些重大意义?
(2) 材料二中的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由哪一次大会通过的?它的颁布确立了我国的哪三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6分)
(3) 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发展民主政治的认识。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战争名称 |
时间 |
发动国家 |
签订不平等条约 |
鸦片战争 |
1840-1842年 |
英国 |
① |
② |
1894-1895年 |
日本 |
《马关条约》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③ |
德国等8国 |
《辛丑条约》 |
材料二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中共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三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1)填写材料一中的表格内容。
①
②
③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
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县”设立的意义。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
材料三“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都省)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某地方出了事,就由中央宰相府派一两个人去镇压,行省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实施行省制的原因,并分析其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