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法律保护除奴隶以外的自由民的权利,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享有国家全面保护的公权和私权。
──“万民法”
材料二:皇帝的命令就是最高的法律。
──2世纪时罗马皇帝哈德良讲话
材料三:第3、第8表 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十二铜表法》
材料四: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
──《民法大全》
请回答:
⑴ 根据材料一回答:皇帝、隶农、奴隶属于自由民的有?
⑵ 材料二、四与材料一的观点有何矛盾之处?
⑶ 材料三中关于债务的规定体现了怎样的财产原则?
⑷ 材料四的规定保护哪一阶级的利益?维护什么制度?
⑸ 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罗马法制定颁布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材料2:下面的文字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为中共中央党校的题词:
请回答:
(1)毛泽东在材料1中说的“本本”指的是什么?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是针对当时中国共产党内的什么错误倾向?
(2)结合材料2和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905年,孙中山在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所写的发刊词中,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具体解释为: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行民族的独立自主……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材料2: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十二条 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3: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适宜于关税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犯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重要条约。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1)材料1中,孙中山的解释蕴涵了什么思想?依据这种思想,孙中山在领导辛亥革命时,取得的最突出成果是什么?
(2)材料2中强调“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具有什么进步意义?据材料2指出孙中山力图在中国实行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
(3)据材料1和材料3,指出孙中山对列强态度的变化。孙中山在1924年为推动民主革命发展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孙中山
材料2:国民党之主义:(一)民族主义。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的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二)民权主义。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盖民国之民权,惟民国之国民乃能享之,不轻授此于反对民国之人,使得借以破坏民国。详言之,则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而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三)民生主义。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一曰节制资本。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材料3: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
请回答:
(1)材料1最早成为哪一组织的纲领?材料1的内容与三民主义有何关系?
(2)材料2中的内容发表于何时?与材料1比较有何进步性?
(3)材料3与材料2相比较有何异同点?
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 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十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
(1)材料一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哪个三阶段?其实践和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文化转型难的原因。
(3)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转型呈现出“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本土化”的趋向。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思想观点的中 心内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材料二:“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之《哈姆雷特》
材料三:(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
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 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
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恩格斯
材料四: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以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巳而矣。向使天下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普罗泰戈拉思想观点的中心内容的?
(2)从材料二、三中可以看出对人的看法的思想内涵发展了什么重大的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3)依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的这一 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什么思想有相同之处?并简要分析两者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