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说:“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调一致的,所以这些发明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些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发明家”是指
A.空想社会主义者 | B.共产主义者 |
C.巴黎公社领导人 | D.第一国际领导人 |
有学者认为:“民主德国(东德)加入‘经互会’,除经济上日益依附于苏联而外,在经济现代化发展方面还是取得某种‘双赢’的结果:资源匮乏的民主德国,能以少量的资金获得发展经济所迫切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其中绝大部分原料和能源来自苏联”。这表明
A.“经互会”是区域经济集团 |
B.“经互会”阻碍了民主德国的经济现代化 |
C.民主德国与“经互会”经济一体化 |
D.“经互会”成员国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经济互助 |
地名变更往往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关,苏联的一些地名就由于时代背景的变化屡次变更,如①沙皇村于1918年改为儿童村,②彼得格勒于1924年改为列宁格勒,1991年恢复原名;③伏尔加格勒于1925年改名为斯大林格勒,1961年恢复原名;④卡马河畔切尔西于1982年改名为勃列日涅夫,1988年恢复原名。下列关于这四个地名变更的表述正确的是
A.①的变更是由于十月革命推翻沙皇君主专制 |
B.②的第一次更名时俄国正在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C.③的第二次更名是由于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思想的批判 |
D.④的两次变更均源于戈尔巴乔夫改革 |
下图是1870年至1910年英美德法四国的工业在全世界工业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图,与之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英国呈下降趋势源于福利制度的建立 |
B.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
C.德国持续上升得益于民主政体的确立 |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殖民体系已形成 |
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在此,苏格拉底强调的是
A.知识即美德 | B.认识你自己 |
C.反对宗教权威 | D.理性的行为方式 |
1951年毛泽东在给刘少奇的一封信中说:“合理地调整现在的工商业,切实而妥善地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各种社会经济成份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些人认为可以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是不适合我们国家的情况的。”据此可知我国当时
A.仍在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以适应当时社会的生产力状况 |
B.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计划经济体制 |
C.致力于解决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关系以此完成民主革命 |
D.党内经济建设思想中的“左倾”冒进主义占据主导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