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爆发,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交通、财政高级官员,人称“梁二总统”的梁士诒就敏锐的觉查到,这场世界大战是中国改变弱国地位、摆脱受世界强国联合宰割的大好机会,并正确认识到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袁世凯先是准备派兵参加欧战,但日本听到风声后由于害怕中国参战将使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增强不利日本在华利益,先是外交上极力阻止,不果后竞然使用武力威胁。在日本的蛮横威胁下,梁士诒不得不想出用“劳工参战”的新方法。
在一战期间,共有来自包括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江苏、浙江和福建等省14万中国人作为劳工被派往欧州去作战争勤务。这些“华工兵团”在战争前线挖战壕,修工事,每天报酬仅仅5法郎,并先后有2万多人被德国的炮火炸死在战场上。
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熙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美国出版的《中国学生月半刊》则写道:“一战赴法华工乃中国派往世界的信使,他们回国后将成为传播欧洲文明最有力和最有效的桥梁。”同时,他们也把中国的太极拳传到了欧洲。 也有人这样评价这些华工:“中国的地位不是外交家在辞令中争来的,而是被外国人践踏的华工用血肉之躯争来的。”
回答:
(1)根据材料,分析梁士诒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参加一战的理由。中国最后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参战?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以该种方式参战的原因。
(2)据材料概括一战“华工兵团”的特点和作用。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朱熹认为,认识理,是要“即物穷理”,与“格物致知”。他说:只是推极我所知,须要就那事物上理会。致知是自我而言,格物是就物而言。若不格物,何缘得知?人能认识“理”,是“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通过格物,而豁然贯通,用事物去印证出心中具有的天理。“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欧洲知识界引起了一场地震。他们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而牛顿发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方法。
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建立这样一种世界观:既然物质世界有着如此的自然规律,那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也应该有类似的规律存在,只要能将牛顿破解自然之谜的科学方法,运用于人类社会,那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能被掌握,人类就可以握住·自己的命运咽喉。后来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把这种世界观称为“理性主义”。
—《大国崛起》
材料三李鸿章对船炮的过度专注和他对西方政治制度及文化的相对漠视,限制了自强运动的范围。他的这种态度,部分是源于他相信,除却武器之外,中国在任何事情上都超过西方;部分则由于他乃是负责军备和海防之大员的事实。他意识到中国有增强军事力量的紧迫需要,但却没有更大和更远的政治和社会的改造。
克服技术的落后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尤其是当那些西洋顾问和教习自己就不很专业时,更是如此。自强规划所造出的枪炮舰船的性能极其低劣,这就导致需要不断从国外购置枪炮。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所说的“天理”指的是什么?朱熹“格物致知”的目的又是什么?这种目的导向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归纳“自强运动”失败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强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6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 位于我国甘肃敦煌的莫高窟,198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00年6月22日,王圆箓道士发现了著名的“藏经洞”。据专家后来估算,藏经洞共发现有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4世纪历代文物五万多件,除汉文写本外,藏文、梵文、怯卢文、粟特文、古和阗文、回鹘文等民族文字写本约占六分之一,并有绢本绘画、刺绣等美术品数百件。写本中除大量佛经、道经、儒家经典之外,还有史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极具历史价值。
王圆箓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也知道藏经洞内的经卷和文献年代久远,不敢隐瞒,多次上报各级政府。可惜的是,他的呼吁并没有引起重视,个别官员识得经卷价值,也只下令王圆箓妥善保存。
敦煌发现藏经洞的消息,引起西方列强的极大兴趣,英国人斯坦因两次来到敦煌,骗掠藏品2万多件,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骗掠藏品中之精品1万多件。此外,日本、沙俄、美国的“探险家”也参与敦煌文物的骗掠,各自有所斩获。直至1910年,仅剩8千多件文物运回北京。
——摘编自张艳梅《游访敦煌莫高窟:未湮没的宝藏》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公元4世纪开凿敦煌莫高窟的条件。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敦煌文物大量被西方掠夺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摘编自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二全球化的第二阶段,围绕地区霸权和全球利益,西欧国家以鲜血争夺着全球化浪潮的主导地位,从19世纪70年代到二战结束这种争夺尤为激烈,其中涉及到洛林矿区的归属、巴尔干地区的角力甚至更广阔的领域……
——摘编自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三 二战后,美国和前苏联取代西欧成为主导全球化的核心,但它们之间遏制与反遏制的政治对立,“没有硝烟”的军事抗衡,将世界撕裂为两个新的东西方文明。在华约建立后的十年里,中国呈现出集体的焦虑与浮躁,亚非会议上反对霸权的诉求,广大农村集体主义的豪情,能源产业“超英赶美”的盲动……都折射出中国人急于改变处境的焦急心态,即突出美苏重围发展中华文明。
——摘编自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四 不同文明的借鉴,普遍原则的达成已多次证明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当1951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舒曼计划”后,1967年8月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也在曼谷作出了相应的尝试,成立了旨在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合作组织。在人类文明高速交融的今天,区域合作与市场经济,自由贸易与关税对等越来越成为拉动经济全球化的杠杆。
——摘编自孙景峰《经济全球化对全球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远航的“内在动力”,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从19世纪70年代到二战结束,西欧国家以鲜血争夺着全球化浪潮的主导地位”,请用史实说明这一观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 “将世界撕裂为两个新的东西方文明”的原因。从外交和经济角度,指出这一时期中国 “突出美苏重围发展中华文明”的对策。
(4)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当今经济全球化应遵循的普遍原则。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毛泽东之所以肯定曹操,恐怕也缘于二人在诸多方面有着逼真的“形似”乃至“神似”之处。举其大端,譬如叱咤风云、临危不惊的军事才干,气壮山河、舍我其谁的政治抱负,直抒情怀、气魄雄伟的诗词文赋等等……即使在个性、气质上,二人也有着某种相似之处。
——宋培宪《毛泽东与(为曹操翻案)》
材料二:“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辄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北宋·苏轼《志林》
材料三:《三国演义》善于通过战争的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赤壁之战中的人物很多。重点只有几个。在决策阶段,作者着力写诸葛亮和周瑜,在决战阶段,则突出了曹操。……小说中的曹操经过各个时代的艺术加工,已成为统治阶级权臣的形象,是极端利己主义者的典型,成为古今奸雄中的第一奇人,他的突出特点是奸诈,小说同时写出了他的雄才大略。
——《从<赤壁之战>看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智绝——浅析(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
(1)材料一是怎样评价曹操的?
(2)结合宋元时代背景分析为何会出现材料二、三中对曹操的贬低评价?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的关键是什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条缔约各方以他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他们斥责用战争解决国际纠纷,并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第二条缔约各方同意他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非战公约》
材料二:1950年6月24日,当朝鲜战争爆发的消息传到美国,艾奇逊立即指示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奥斯汀要求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朝鲜局势.。美国故意歪曲朝鲜国内战争性质,以“紧急援助”李承晚集团为名,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非法决议,为美国搜罗侵朝军队。7月8日,杜鲁门任命美国驻远东军司令官麦克阿瑟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职务,“联合国军”正式建立。“联合国军”总部设在东京。参加“联合国军”的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溴大利亚、新西兰、荷兰、法国、土耳其、泰国、菲律宾、希腊、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南非、卢森堡共16个国家的军队。此外。还有瑞典、印度、丹麦、挪威、意大利为“联合国军”派出了医生和医疗船。
——百度网·百度知道
材料三:法、德、俄、中等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反对美国不经核查、以武力解决问题的做法。主张加强对伊核查,通过政治外交途径解决问题。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1441号决议拒绝了美国关于自动授权动武的要求。伊拉克战争打响后,俄罗斯总统普京指出伊拉克战争是一个政治上的大错误:法国总统希拉克和德国总理施罗德也呼吁停止战争。伊拉克战争使跨大西洋关系严重受挫,欧美关系面临冷战结束后最严重的危机。
——百度网·百度知道
(1)依据材料一概括《非战公约》的核心主张。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主要国家对待这两场战争的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