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代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主要任务的描述,最为确切的是
①实现土地国有 ②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争取民族独立 ④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自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赋,以备急需。《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上述材料表明从晚清到民国初年
A.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被破坏 | B.地方政府擅自截留中央财政 |
C.社会动荡不安导致财赋减少 | D.地方政府获得了财政自主权 |
有学者认为,20世纪初三种可能影响中国走向的力量:孙中山所代表的革命派;袁世凯所代表的北洋派;以张謇、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这三种政治力量虽然基本上没有共识,但实际上三派同源,都起源于同一个起点。这里强调的“同一个起点”是
A.鸦片战争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
B.甲午中日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带来的巨大影响 |
D.辛亥革命后军阀社会的动荡不安 |
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在1894年估计约有1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9.6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例如“庚子赔款”(即《辛丑条约》的赔款)有一部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陈争平等著《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始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B.资本输出基本来源于列强国内的剩余资本 |
C.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长迅速 |
D.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注入了资金 |
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种现象说明
A.服饰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 |
B.小农经济的存在难以改变生活方式 |
C.服饰变化反映了人们审美情趣不同 |
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仍然有限 |
晚清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建筑上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这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
A.民族独立和富强 |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C.扶清灭洋 | D.建立社会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