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下列各题。
怀念西府海棠
季羡林
暮春三月,风和日丽。我偶尔走过办公楼前面,在盘龙石阶的两旁,一边站着一棵翠柏,浑身碧绿,扑人眉宇,仿佛是从地心深处涌出来的两股青色的力量,喷薄腾越,顶端直刺蔚蓝色的晴空,看到它,自己也似乎受到了感染,内心里溢满了力量。我顾而乐之,流连不忍离去。
然而,我的眼前蓦地一闪,就在这两棵翠柏站立的地方出现了两棵西府海棠,正开着满树繁花,已经绽开的花朵呈粉红色,没有绽开的骨朵呈鲜红色,粉红与鲜红,纷纭交错,宛如半天的粉红色彩云。成群的蜜蜂飞舞在花朵丛中,嗡嗡的叫声有如春天的催眠曲。我立刻被这色彩和声音吸引住,沉醉于其中了。眼前再一闪,翠柏与海棠同时站立在同一个地方,两者的影子重叠起来,翠绿与鲜红纷纭交错起来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一时有点茫然、懵然;然而不需要半秒钟,我立刻就意识到,眼前的翠柏与海棠都是现实,翠柏是眼前的现实,海棠则是过去的现实,它确曾在这个地方站立过,而今这两个现实又重叠起来,可是过去的现实早已化为灰烬,随风飘零了。
事情就发生在十年浩劫期间。一时忽然传说:养花是修正主义,最低的罪名也是玩物丧志。于是“四人帮”一伙就在海内名园燕园大肆“斗私、批修”,先批人,后批花木,几十年上百年的老丁香花树砍伐殆尽,屡见于清代笔记中的几架古藤萝也被斩草除根,几座楼房外面墙上爬满了的“爬山虎”统统拔掉,办公楼前的两棵枝干繁茂绿叶葳蕤的西府海棠也在劫难逃。总之,一切美好的花木,也像某一些人一样,被打翻在地,身上踏上了一千只脚,永世不得翻身了。
这两棵西府海棠在老北京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据说某一个文人的笔记中还专门讲到过它。熟悉北京掌故的人,比如邓拓同志等,生前每到春天都要来园中探望一番。我自己不敢说对北京掌故多么熟悉,但是,每当西府海棠开花时,也常常自命风雅,到树下流连徘徊,欣赏花色之美,听一听蜜蜂的鸣声,顿时觉得人间毕竟是非常可爱的,生活毕竟是非常美好的,胸中的干劲陡然腾涌起来,我的身体好像成了一个蓄电瓶,看到了西府海棠,便仿佛蓄满了电,能够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精神抖擞地驰骋一气了。
中国古代的诗人中,喜爱海棠者颇不乏人。大家欣赏海棠之美,但颇以海棠无香为憾。在古代文人的笔记和诗话中,有很多地方谈到这个问题,可见文人墨客对海棠的关心。
稍有理智的人都应当知道,海棠与人无争,与世无忤,决不会伤害任何人的;它只能给人间增添美丽,给人们带来喜悦,能让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然而,就连这样天真无邪的海棠也难逃“四人帮”的毒手。燕园内的两棵西府海棠现在已经不知道消逝到什么地方去了,这也算是一种“含冤逝世”吧。代替它站在这里的是两棵翠柏。翠柏也是我所喜爱的,它也能给人们带来美感享受,我毫无贬低翠柏的意思。但是以燕园之大,竟不能给海棠留一点立足之地,一定要铲除海棠,栽上翠柏,一定要争这方尺之地,翠柏而有知,自己挤占了海棠的地方,也会感到对不起海棠吧!
“四人帮”要篡党夺权,有一些事情容易理解;但是砍伐花木,铲除海棠,仿佛这些花木真能抓住他们那罪恶的黑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爱好美好的东西是人类的天性,任何人都有权利爱好美好的东西,花木当然也包括在里面。然而“四人帮”却偏要违反人性,必欲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铲除净尽而后快。他们这一伙人是大奸慝,已经丝毫无可怀疑了。
事情已经过去了将近二十年,为什么西府海棠的影子今天又忽然展现在我的眼前呢?我从来不相信什么神话,我现在只能希望在辽阔无垠的宇宙中间还能有那么一块干净的地方,能容得下一个阆苑乐土。那里有四时不谢之花、八节长春之草,大地上一切花草的魂魄都永恒地住在那里,随时、随地都是花团锦簇,五彩缤纷。我们燕园中被无端砍伐了的西府海棠的魂灵也遨游其间。
在这风和日丽的三月,我站在这里,浮想联翩,怅望晴空,眼睛里流满了泪水。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写在“偶尔走过”的办公楼前的翠柏站立处发现了两棵西府海棠,为下文回忆西府海棠惨遭“四人帮”一伙人的铲除做铺垫,同时也表明作者对西府海棠的感情之深。 |
B.第二段中“粉红与鲜红,纷纭交错,宛如半天的粉红色彩云”一句以西府海棠喻人,表明不管“四人帮”如何迫害,正义的人们终究会不屈不挠并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
C.第四段中作者说“眼前的翠柏与海棠都是现实,翠柏是眼前的现实,海棠则是过去的现实”,这样便将眼前的翠柏与记忆中的海棠联系了起来,引起了对文革十年生活的回忆。 |
D.每当西府海棠开花时,作者“也常常自命风雅,到树下流连徘徊,欣赏花色之美”,并感受到人间的可爱和生活的美好,胸中为社会主义事业拼搏的“干劲”也“陡然腾涌起来”。 |
E.文章写中国古代的诗人对海棠的喜爱,意在表现海棠之美,爱好美好的东西是人类的共性,而“四人帮”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表现了他们“大奸慝”的丑恶本性。
作者怀念西府海棠,开篇却先写翠柏,其作用是什么?
试概括作者在回忆西府海棠的过程中内心经历了哪些变化?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请简要分析本文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结合文章主题谈一谈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你哪能“非美”
美国阿特·布奇沃德
有一件事我要坦白承认,公开披露出去,越快越好。这件事就是:我不开汽车。
美国人是宽宏大量的人民,哪怕是一个酒精中毒的家伙、吸毒成瘾的鸦片鬼、妻子情人的牵线人,以至品质恶劣的新闻记者,他们都可以忍受;可是,假如一个人不开汽车,那他倒是会有麻烦的。
通过这些年来的感受,我已经发觉对任何人承认这件事,都是令人十分难堪的;连我那些最要好的朋友也投来怀疑与轻蔑的眼光。
不过我真正陷入窘境的,是当我走进一家商店想用支票购买物品的时候。
上星期这种事发生了。当时我在马里兰一座庞大的商业中心,想要买一架手提式打字机,推销员给我看了各种货样,态度很是亲热。
我选了一种,当时我就说:“我开私人支票可以吗?”
“自然,”他好意地说,“你有什么身份证明吗?”
“当然。”我说。
我出示了美国运送公司信托卡、电话记账信用卡,此外,还有我的一张白宫通行证。
推销员检查了这些卡片,然后说:“您的驾驶执照呢?”
“我没有。”我回答说,
“你丢了吗?”
“不,我没丢。我不开汽车。”
他揿了一下现金登记账下面的按钮,这一层楼的经理很快就奔来了。
推销员现在变得粗暴起来,他对经理说:“这家伙想用支票兑现,可他连驾驶执照也没有。我该叫商场侦探吗?”
“等一等,我和他谈谈。”经理转过头对我说,“你是不是出了交通事故,驾驶执照给丢了?”
“不,我从来不开车,我不喜欢开车。”
“有人不喜欢开车?”经理叫嚷起来,“那是不能原谅的!你既然没有驾驶执照,你为什么又用支票兑现呢?”
“我认为别的证件也就足够了,我这张白宫通行证是经过联邦情报局查明后才发给我的。”我怀有希望地说。
经理轻蔑地看了看通行证和我所有的卡片,然后说:“任何人都可以由联邦情报局查明。嘿,等一等,要是你没有开车的话,你怎么外出而且又能到达这商业中心呢?”
“我叫了一部出租车。”
“好啊,那真是再妙不过了。”他说。
就在这时,一群人已经聚拢过来了。
“发生什么事?”
“这家伙没有驾驶执照。”
“甚至说他不开车,从来不开车。”
“拷问他!”
“给他涂焦油,叫他丢脸!”
“你怎么搞非美活动?”人们指着我的鼻子问。
这群人更加令人厌恶了,因此,我决定不买打字机了。
“没关系。”我说,“我到别处买去。”
就在这时商场的总经理来到现场。非常幸运,他知道我的名字,对我的支票也无异议。他对我所受的非礼深表歉意,他说:“来吧,我请你喝咖啡。”
“我忘记告诉你,”我说,“我不喝咖啡。”
这就太过分了,特别是对他来说——总经理把我推出门外。
“出去!”他说,“不准再到这儿来!”简要分析画线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你认为小说揭示了什么主题?请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小说的结尾有鲜明的艺术特点,请选择两点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形象学是比较文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一国文学中异国形象及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形象学中的“形象”专指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与文学理论中界定的“形象”相比,形象学中的“形象”要比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窄,它并不针对所有层面的“文学形象”,只是研究一国文学中对“异国”形象的塑造或描述。形象学中的“形象”自身可以分为三层。首先,这个形象是由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家根据自己的体悟去描述和塑造异国形象。不过,这个形象虽经作家之手创造,但又绝不是一种单纯的个人行为,这就上升到第二个层面,一个作家对异国现实的感知与其隶属的社会或群体的集体想象密不可分,或者说,作家对异国异族的理解来自作家本人所属社会和群体的想象。由此进入第三个层面,即创造出来的这个承载着“社会整体想象物”的“形象”是一个异国形象。所谓“社会整体想象物”,是某一社会对某个相异的集体或社会文化所作的阐释,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言说,这种阐释一般与该社会的政治文化相关。作家在创作异国形象时,往往受制于各自的“社会整体想象物”,包括异国情调、对异国的亲善或憎恶等文化语境和文化心理。某一特定社会文化又有主流与非主流之分,因此“社会整体想象物”不是统一的,而是按群体来分的。它代表一个群体对另一国家、民族的文化关照,集中体现了一个群体的认知特点。例如,有些作家站在本国统治阶级立场,对异国文明持否定态度,也有些作家则通过异域文明来批评本国的现状。
套话是表述“社会整体想象物”的最小单位,是指某个民族长时间反复使用、用来概括他国或他国人形象的约定俗成的词语,是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对异国形象的一种象征性表述。例如,西方文学中描述中国的套话“付满楚”、“查理·陈”、“功夫”等是特定时期西方人出于自身需要对中国形象的幻化。套话在个人表述与社会之间建立起某种一致性,众人认可,众人使用。例如犹太人在欧洲被称为“鹰钩鼻”,解放前上海的印度巡捕被叫做“红头阿三”,都属于套话。
流变反映的则是异国异族形象被曲解、夸饰和想象的变化。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和中国文化在西方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形象。遥远的中国一度在欧洲人眼中是繁荣的代名词,这种对中国的乌托邦式的幻景一直延续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此后,随着资本主义的新一轮扩张,中国形象开始变得黯淡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已风光不再,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形象更是一落千丈。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又大有改观。随着外界对中国的了解程度进一步加深,外国作家笔下的中国形象将会更加鲜活、更加逼真。与此同时,开放中的中国对其他国家的了解和认识也将更为客观深入,中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也将展现出更为丰富的面貌。不仅如此,同时受多种文化影响的作家笔下的“异国形象”也将展示各种文化的互动,呈现出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的景观。
异国形象变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西方文学中中国形象的变化而言,其中之一是信息源的匮乏。早期西方人带回的有关中国的各类信息大多比较散乱或片面,信息的不全和稀少所造成的片面,埋下了“臆断”的隐患。其二则与创造异国形象的主体有关。无论是伏尔泰还是黑格尔,他们的中国想象既来自于他们对这个遥远的东方国家的某些深刻认识,也源于他们对中国的无知和傲慢所带来的种种奇思怪想。而异国形象的变化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双方社会的政治和文化。( 选自《比较文学理论概要》,有删改)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形象学中的“形象”是由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家的创作又与社会和群体的集体想象密不可分。 |
B.“社会整体想象物”是与某一社会政治文化相关的一种文化言说,代表的是某一特定社会文化的主流意识。 |
C.套话在个人表述与社会之间建立起某种一致性,众人认可,众人使用,所以它是对异国形象的准确描述。 |
D.流变反映的异国形象变化既有由好而坏的变化,又有由坏而好的变化。 |
E.西方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的变化原因有信息源的匮乏、创造主体的主观因素和双方社会的政治和文化因素等。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西方文学中描述中国形象的“中国佬约翰”、“异教徒中国佬”等属于套话。 |
B.历史上有的中国人称呼西方人“老毛子”,有的中国人称呼西方人“洋鬼子”,这就是流变。 |
C.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加深,国家之间的流变现象会逐渐弱化。 |
D.作家笔下的“异国形象”可能产生消极作用,也可能产生积极作用。 |
套话与流变同样反映异国形象,却有着不同之处,请概括二者的不同。
1792年,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携带英王信件出使中国,把一个行将灭亡的中国形象带回了西方。一个曾经被描述成花园的王国变成了“满街是开口粪池和垃圾”的肮脏之国,而曾经富裕、优雅的中国人也变得贫穷、猥琐和丑陋不堪。结合文中的原理,对这种现象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想当年功成不居
袁腾飞
敦刻尔克撤退,英军跑了,法国就完蛋了。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抵抗了六个星期,就被德国人占领。法国政府总理、“一战”的凡尔登英雄贝当元帅,授命向德国投降。
五分之三的法国领土被德国占领,剩下五分之二的残山剩水,以贝当为首,在南部维希小镇建立了一个傀儡政权,被称为“维希法国”。法国当时的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次长戴高乐为伪政权的国防部长。法国宣布投降的当晚,戴高乐将军到机场送一个英国将军回国。两个人握手、拥抱完,英国将军上机了。飞机滑行时,戴高乐将军突然开始拔腿追飞机。送行的人都傻了——将军疯了,这是干吗呢?戴高乐将军身高1.98米,两腿也长,几步就追上了飞机。英国将军回过味来,探出身子,抓住戴高乐将军的胳膊,一把就将他提上来了。当晚,戴高乐将军飞到伦敦,立刻发表演说,宣布成立自由法国政府,号召所有法国内地不愿屈服的人们组成军队抵抗,号召法国所有海外自治领地,那些没被德国占领的,如北非、越南自治领地的法国军人,服从自由法国政府。
戴高乐将军当时只是一名准将,准将是将军当中级别最低的。1944年巴黎光复,将军回到巴黎,他的第一个举动,就是去巴黎圣母院做弥撒,感谢上帝拯救了法国。当他进入巴黎圣母院的时候,钟楼里面,藏着德国的狙击手。那名狙击手瞄准了戴高乐将军,已经把他的头部套在了瞄准镜的十字线上。如果这个狙击手扣动扳机,法国的历史肯定要被改写。但是,狙击手在瞄准之后,被戴高乐将军伟大的人格魅力所感召,不但没有开枪,相反热泪盈眶,泣不成声,从钟楼上下来投降了。
接下来,戴高乐将军就开始主持战后法国的政务。他组织自由法国,两次开庭审判贝当元帅,判处他死刑。而戴高乐在国家光复之后,就功成身退,临时主席也不干了。他下台之前,签署的最后一道命令,就是特赦了自己的老师贝当元帅。贝当当时已经89岁了,你判不判他死刑已经无所谓了。6年后,95岁的贝当元帅去世。这个时候戴高乐将军回到家中,在家里待了近13年,直到1958年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他又出来领导人民建立了第五共和国。今天的法国就是第五共和国的延续,戴高乐是开国总统。他干了10年后辞职。临走的时候,他唯一的要求是带走爱丽舍宫内用了多年的旧书柜。他问秘书,能不能拿走;问管理人员,能不能拿走。管理人员泣不成声,说,整个法国都是您拯救的,拿俩书柜算什么?您拿吧!所以,戴高乐将军让秘书按新书柜的价格付了款,把这两个旧书柜带走了。退休之后,将军拒绝领总统的退休金,他说要用这笔钱去慰问阵亡将士的家属。
法国光复的时候,国会想授予戴高乐元帅军衔,被他拒绝了。他认为,胜利应该属于光荣的将士们,我就是准将,最低一级。他领一份退休准将的薪金,极其微薄。他夫人是不工作的——欧洲国家尤其上流社会,夫人是不工作的。女儿3岁的时候,因为医疗事故导致智障。他的薪金要养活这么多人,怎么办呢?老爷子就只能写回忆录,靠这个来谋生。他是差两个礼拜就到80岁时走的,实际上是被活活累死的。
到这个级别的人写回忆录,用不着自个儿写吧,一般都是摇椅上一躺,香槟酒、雪茄烟;秘书在那儿敲字……他哪儿成啊,烟酒戒了,因为抽不起了,自己敲打字机。所以,古代不算,世界近代史上值得我崇拜的政治家就三个:华盛顿将军、孙中山先生和戴高乐将军。这三个人是真正的政治家,他们真正做到了功成不居,非常伟大。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二战”中贝当总理授命向德国投降并建立了“维希法国”傀儡政权,引发法国国家命运的剧变。 |
B.法国光复后,德国狙击手在巴黎圣母院行刺过程中,因受到戴高乐将军的感召而投降的行为衬托出戴高乐将军人格魅力的伟大。 |
C.文章写戴高乐将军把胜利归属于将士而拒绝接受元帅军衔之事,表现其功成不居的高贵品质,也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景仰尊重。 |
D.戴高乐将军拒绝享受一个退休总统诸如良好写作条件的种种特权,凸显其喜欢自食其力、甘于寂寞的性格特征。 |
E.文章最后写到华盛顿将军、孙中山先生,意在与戴高乐将军对比,使戴高乐将军形象更丰满,增强了作品的情感力度。戴高乐将军主持战后法国政务时,两次审判贝当元帅,而最终“特赦了自己的老师”,从中可见其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戴高乐将军“伟大”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琴 王
游 睿
他很会拉琴。村子里的人都称他叫琴王。
他的琴声太动听了。 琴弦拉动,一串串嘹亮的音符就接踵而出。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听他的琴,让人变得澄清。
很少有人见过他,但都听过他的琴声。他会在每个傍晚准时拉动他的琴弦。
当夕阳对着山村撒下最后一丝余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扛着满身的疲倦回到家的时候,他的琴声会在村子的东头悠扬地响起。
琴弦一动,人们马上就陶醉在他的琴声里。白日里所有的疲惫,所有的烦恼和不快,都在他的琴声里渐渐消融,远去。最后人们带着微笑幸福地睡去,直到第二天精神抖擞地开始新的劳作。
因为他的琴声,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和充实。
这个傍晚天空被无数道闪电残忍地划破。汹涌澎湃的洪水如彪悍的巨蟒将村子死死缠住。 老人、小孩,所有人都被逼到村里的一个土包上。洪水一次又一次拍打着人们的脚脖子,像死神跃跃欲试的手。村子在自己的眼前渐渐变小,几块瓦片和木板在水里打旋。有人大声地哭泣,有人唾骂,有人惊叫,有人焦躁地踏着脚步,还有人绝望地准备跳水。天渐渐黑下来。完了,似乎一切都完了。
这时,村子的东头,依旧响起了他悠扬的琴声。那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那琴声像在述说,像在安慰,让人陶醉,让人忘我。
人们开始安静下来,认真地听着。渐渐没有人说话,最后连咳嗽的声音都没有。人们再一次醉了。在他的琴声面前,所有的行为都显得粗俗和浮躁。谁都不敢妄动,生怕打破这份美好。只有安静,才能维持这份隽永。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
终于,远处亮起了一点火光,是救生船来了。所有的人站了起来,但没有人拥挤,也没有人喧哗,因为他的琴声依旧那么悠扬和平静。当船靠近的时候,人们像是有人指导,都乖乖地站好,然后先是老人和小孩上船,再是妇女和男人,一切都井然有序。
最后,在他悠扬的琴声里,人们都顺利上了船。这时水越来越大,村子很快就没了。但直到船顺利启动,他的琴声还在进行,人们还陶醉在他的琴声里。
糟了,还有他!有人忽然回过神来。 是呀,怎么漏了他,快喊。
喊,只有琴声在响。再喊,还是只有琴声在回答。 他是聋子呀,怎么听得见。
对,他就是个聋子。一个老人突然想起。 人们这才完全回过神。原来他竟是个聋子!
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两次出现“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用了反复的手法,强调琴声的美好,给人们内心带来愉悦。 |
B.“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的含义是当人们的灵魂得以净化,境界得到提升以后,死亡也就变得不可怕了,他们准备勇敢赴死。 |
C.从“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句中,可以看出琴王已经死了,但他永远活在乡亲们心中,是乡亲们心中永远的琴王。 |
D.文章结尾才点出他是聋子,说明人们根本不关心他,很少有人记得他是聋子,他是属于多余人一类。这种结尾耐人寻味,留给人一些深思。 |
E.文章以“琴王”为题,既点出文章的主要人物,暗示情节都与琴声有关;突出主题,他在灾难面前镇静沉着、勇于牺牲,不愧为“王”。他的琴声为什么能让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和充实?请你简要分析。
有人说,这篇小说将一个出色的音乐家放到乡村的背景下,让他在危难时不去逃命而却拉琴,这样的情节设计有失真实;也有人说,琴声给人们幸福和充实,这本身就是最大的真实。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两种看法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吐火罗学:季羡林文化成就的象征
高旭东
首先,吐火罗文是一种失落的语文,是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懂的绝学。“为往圣继绝学”是“仁者”的文化使命。如果说学习吐火罗文是由于偶然的机遇,那么,学习梵文和巴利文却是先生的自觉选择。虽然梵文在印度和尼泊尔仍然没有完全消失,但是运用这种语言的人已经很少了,所以梵文与巴利文基本上也属于古典语文。对于中国学者而言,精通梵文和巴利文并且熟练运用到佛教和印度学研究中,以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对于佛教传播中的历史问题进行创新性的研究,与国际学术界对话,举世并无几人。季羡林也曾学习过希腊语、拉丁文,还有学习古埃及语文的想法,这都表现出一种“为往圣继绝学”的文化使命。先生临终之前,还有一种复兴国学的企图,就是读古书必须读原文,不要读译文,不要读简化字的文本,而且复兴国学要从娃娃抓起。古书用白话文翻译之后,意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很多古典词汇根本就没有现成的现代汉语对应词汇,就此而言,季先生的提醒具有警示意义。至于复兴国学从娃娃抓起,表现出先生的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忧虑:为什么“五四”之后那一代、包括季先生这一代人,即使是研究西方或印度学问的,国学的功底都很过硬?而现在即使那些研究中国文学、哲学的学子,国学底子仍然不过硬?就是因为没有从娃娃抓起。先生临终之前复兴国学的这几点想法,有没有现实可行性完全可以讨论,但它表现出先生“为往圣继绝学”的文化忧患感,则是很明显的。
其次,吐火罗学作为一种文化纽带,具有联结各大文化的象征意义。吐火罗文作为中亚细亚的语文,在中国境内却属于印欧语系,在地理上与印度、伊朗接近但在语言上却更接近欧洲人使用的印欧语言,这对于季先生的文化成就极富象征意义。先生通晓国学,他曾在哥廷根大学从事汉学的教学与研究,在90年代以后倡导国学,认为中国文化的特色在于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世界观,思维的直观性,审美的品味性。但是,窃以为,季先生对国学的通晓与倡导,乃至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仍和“国学大师”的“牌子”不符,因为先生的主要学术成就不在国学这一方面。即使从所谓“大国学”的角度,也不宜称先生为“国学大师”,因为先生的主要学术成就是运用西方现代的学术方法研究印度学。“国学”这一概念是与“西学”“印度学”等概念相伴而生的,如果把所有学问都囊括到国学之中,实际也就取消了国学。因此,即使是偏重于国学的《季羡林文集》第9卷和第10卷的《糖史》,也具有跨文化交流的学术眼光。他认为世界许多国家的“糖”字有相同的读音,由此推断蔗糖是从印度通过波斯传入欧洲的,所以《糖史》作为单行本出版的时候名为《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通过糖史的叙述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洲、美洲、非洲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会,从而具有跨文化研究的意义。季先生通晓西学,他在清华念的就是西洋文学系,留学德国受到了严格的西方学术训练,他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所运用的民俗学、民间文学的视野以及主题学、母题研究的方法,就是从德国学到的。而且先生除了通晓德文、英文、法文、俄文、南斯拉夫文等现代语文,还学习过希腊文和拉丁文,没有人会说季先生不懂西学,但是又不能说季先生是“西学大师”。鉴于季先生精通梵文、巴利文以及在印度学方面的巨大贡献,称他为“印度学大师”“东方学大师”。可能比“国学大师”更恰当一些。但是,他在研究佛教及印度文学对中国影响的时候,经常会注意到中国对印度的影响这一回流现象。因此,注重各大文化之间交流的季羡林,是名副其实的跨文化研究的学术大师和语言大师。如果结合他的散文创作,那么,称他为文化大师也很准确。
(节选自2009年8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季羡林学习吐火罗文、梵文和巴利文等“死文字”的动机在于一种文化使命感。 |
B.季羡林晚年复兴国学的想法和当年学习吐火罗文等文字的动机是一致的。 |
C.吐火罗学象征着季羡林联结各大文化的成就。 |
D.季羡林对国学的通晓与倡导及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不能成为其是否是“国学大师”的论据。 |
根据文意,为什么作者说吐火罗学是季羡林文化成就的象征?
根据文意,为什么作者认为称季羡林为“印度学大师”“东方学大师”,比称其为“国学大师”更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