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所认识的盖茨
张亚勤
我第一次见比尔•盖茨是在1990年,在拉斯维加斯的Comdex大展上,盖茨做一个名叫《信息尽在指尖》的演讲,当时的盖茨是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真正接触盖茨是在1992年亚特兰大的一个展览会上,那次他来展会做的主旨演讲是Windows95,他称之为“芝加哥计划”。我当时在从事视频方面的研究,在展会的一个展台向众人演示我的视频压缩技术。忽然间,一个很特别的声音传了过来,问我压缩的速率是多少,压缩比例是多少,我回头一看,那个人就是盖茨。盖茨已经看过了好多个展台,他停留下来,我们就数字视频的传输和通信展开交流,聊了20分钟左右,那是第一次真正和他交流。
1998年我加入微软后,回国和李开复博士一起创办微软亚洲研究院。2000年我开始担任院长,经常向盖茨汇报工作。我第一次向他汇报工作是2000年夏天,我和微软研究院的十几个同事到雷蒙德微软公司总部,向盖茨汇报在网络多媒体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汇报刚开始时,我认为他肯定对网络多媒体领域不太懂。令我惊讶的是,他不停地提问,问题都问得很深入,甚至走上前台去询问技术细节,比如做小波变换的编码、如何分层、频率分布、容错率等等。他不是网络多媒体领域的专家,但他能很快抓住问题的核心,并能问出很深刻的问题。
2004年1月,我被调回总部出任微软全球副总裁,按照微软的“导师制文化”,回到总部,我就需要一个导师,我找到盖茨,说希望他能做我的导师。他欣然答应了。有时候在电梯里遇到,他会叫我去办公室聊一聊。在这种畅所欲言的互动中,我颇有收获,我也更多地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当时,我毕竟是刚从中国调去的“外来人”,当我与总部的那些高管们有一些冲突的时候,盖茨往往会亲自写邮件沟通,这让我很是感动。那段时间,除了日常工作的交往,我们每个月都会有单独会面。他看问题很深刻,总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和他聊完天,你会感觉整个人很清澈,思路很清晰。
2006年初我回到中国组建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并担任主席。我成了盖茨了解中国很重要的一个窗口。我加入微软后在公司里有一次碰到他,他就对中国十分好奇,问了一些关于政府架构、大学教育方面的问题。有时候他好奇的范围超过了软件和技术。有一次他问我,为什么中国的学生这么聪明?他来中国时也和一些中国领导人有交流,他说中国领导人一定是世界上最强的。我相信他说的是真心话,不是外交辞令,因为对他来说,已没必要再为了什么目的说言不由衷的话了。我每次见到盖茨,他都会欣然接受我给他“洗脑”。比如“十七大”之后,我见到他就专门给他传达中国十七大的精神。他对中国很感兴趣,这能让他更多地理解中国。
2008年6月,在西雅图,我参加了盖茨的告别晚会,并代表微软中国的全体同仁向盖茨送了两件礼物。其中之一是一本《比尔在中国》的影集,记录了从1991年起比尔•盖茨十多次中国之行的精彩瞬间。我自己则送给他中国古代乐器埙、篪各一件,取意《诗经》“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埙篪相和,如兄弟之睦,如君子之交。
盖茨退休我感觉既留恋,又替他感到高兴,他又开始投入一项让他充满激情并对整个社会都有益的事业当中去了。盖茨是微软的灵魂人物和大家长,另一方面也是我的朋友,我们在很多问题上都有过争论和探讨,有时达成共识,也有出现分歧的时候。当然,盖茨并没有完全离开微软,他还是微软的非执行董事长,他每个星期会来公司一天。
盖茨用30多年创立了微软公司,用创新的技术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改变了世界。现在,他决定把所有的财富回馈给社会。他对于财富的态度和对梦想的不断追求,最值得世人学习,我十分敬佩他,他是我人生的楷模。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第一次和盖茨交流是在1992年亚特兰大,盖茨在展览会上做了主旨演讲Windows95,之后他们通过数字视频的传输和通信展开了20分钟的交流。 |
B.在向盖茨汇报在网络多媒体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时,作者认为盖茨肯定对该领域不太懂,可令他惊讶的是,盖茨虽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却能很快抓住问题的核心,问出很深刻的问题。 |
C.作为一个刚从中国调到微软总部的“外来人”,当作者与高管们发生冲突时,盖茨往往会亲自写邮件沟通,这种为了维护两国人民友谊而不辞辛劳的精神,让作者很是感动。 |
D.作者叙述送给盖茨中国古代乐器埙、篪这件事,既表明作者与盖茨之间有着诚挚的友谊,也与上一段中写盖茨对中国很感兴趣、渴望了解中国相照应。 |
E.本文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我所认识的盖茨”与自己交往的几件事,表现了盖茨对财富的明智态度和对梦想的孜孜追求。作者说盖茨退休令自己“感觉既留恋,又替他感到高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作者在文章结尾说盖茨是自己“人生的楷模”,结合全文来看,盖茨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
盖茨“用30多年创立了微软公司”,从而“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改变了世界”,而最终他却又决定“把所有的财富回馈给社会”。请你就对“梦想”、“财富”、“回馈”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文章内容和社会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话 说 知 音
林 非
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的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因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
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想得心驰神往时,眼前似乎笼罩着一阵阵飘荡的云雾,在惝恍和朦胧中超越了时间的阻隔,觉得伯牙老人隐隐约约地从这两本典籍的字缝里走出来,矍铄地站在我身旁。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依旧要不断地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声音,其中自然应该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智慧的灵魂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的值得怀念和尊重。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哪里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总是越多越好啊!
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据说他整整三年都困苦地弹奏着,琢磨着,冥想着,手指都开裂了,鲜血直往外冒,浑身消瘦,憔悴得像奄奄一息的病人。但是,琴弦上总是蹦出一丝丝浑浊和粗糙的声响。于是苦心孤诣的恩师带领他奔向波涛汹涌的东海,整日整夜在沙滩上踯躅。狂风吹肿了眼睛,暴雨淋湿了衣衫,烈日晒黑了皮肤,黯淡和凄凉的月光又使他迷失了道路,险些儿溺死在奔腾和呼啸的海浪中。那铺天盖地怒吼着的波涛,茫茫无际蔓延着的天涯,扶摇直上哀号和翱翔着的鸥鸟,霍地使他开启了紧闭的心窍,琴声突然变得悠扬而又壮烈,清冽而又浩瀚,刚劲而又缠绵,悲切而又欢乐,我似乎瞧见他无法遏止自己的泪水顺着脸颊滚滚流淌。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么严重的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
大凡能用声音、图画或文字去打动人们的艺术家,往往会历尽沧桑,甚至要闯过多少生死的关隘,还得在日后反复地揣摩,昼夜都不能停歇。既然已经耗尽了毕生的心血,投入了如此巨大的工夫,确实就应该永不停顿地奋斗下去,将自己美好和高尚的憧憬始终存留在人们心中,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选择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早已深入华夏子孙心坎里的知音的传说进行评说,表达了作者对获得知音的独特看法。 |
B.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为线索,以叙述和描写俞伯牙遇知音和艰辛学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知音难觅但又可求的主题。 |
C.“我似乎瞧见他……滚滚流淌”一句,生动地描写出伯牙学琴成功后激动与喜悦的心情,也融入了作者学艺的切身体会。 |
D.最后一段以“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收尾,既与第一段神往和渴求知音的意思相呼应,又进一步阐释了第一段的内容。 |
E.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形象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答:[ ] [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樱桃和茉莉
紫风
小时候,读《镜花缘》那一类小说,常常给那些花神果仙的瑰奇故事迷住了,真以为每一种美丽的花果树木都有一位仙子管着。长大懂事了,才发觉这种想法的荒唐可笑。但是鲜花的娇妍、果子的甜美却总是给我带来难以形容的奇妙的乐趣。
不但那些硕大的佳果、色泽绚烂的花枝叫人赞赏不已,就是微型的果子、素淡的小花有时也很使人喜爱。像果类中的樱桃、花卉中的莱莉不就是这样吗?
茉莉,在南国真是普遍极了。公园的花径、湖边的小路,常常有它的踪迹。有时,你晨昏走进一座园林或庭院,突然有一股浓香袭来,沁人肺腑,使人不禁想搜寻一下这香气究竟是从哪里飘荡来的。一寻访,啊,原来在不惹人注意的僻静角落里,在绿得发亮的叶子中间,有一株或几株茉莉正悄悄地开着花呢。
这种白色的小花花,就像那些谦逊和害羞的乡村小姑娘一样,不喜欢在人前夸耀自己的颜色,只有在夜里人家看不见时才轻轻舒开了洁白的花蕾,从纯净的花心里吐出一缕缕芳香,多美的一首抒情诗啊!你很难相信,浓郁的花香竞出自这么低矮的灌木丛中。正因为茉莉有着这样的风格和特点,它如今已经成为南国许多人家的挚友,构成南国风光的一种植物了。
有一年夏天,我到一个朋友家里做客,她让我临时住在她的小书房里。这一夜我在异香郁馥中做了无数个离奇的梦,醒来发觉枕边有一串用线穿起来的茉莉花。花已经干枯了,但香气却进入了我的梦境里,我不由得想起了陆游咏梅的句子“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平心说,茉莉的香没有玫瑰的甜、梅花的清、兰的幽远,但是朴素自然,平易近人。
比起牡丹、芍药、玉堂春来,茉莉的个子只是这些大型花体积的几百分甚至是上千分之一,可以说是花的大家族中的小小人物。然而它也像“有一分光发一分热”似的,有一粒小蕊,放一分浓香。亚洲有的国家甚至把它尊为国花呢!我从茉莉联想到珠兰、含笑、丁香、钻石玫瑰,感到小小的花朵,它们具有这样的性格,也依然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尽管它们是小到不能再小了,但也同样博得了人们的赞美和热爱。
从茉莉,我又想到了樱桃。抗战结束后,我第一次在上海见到樱桃的时候,欣赏着那一颗颗红艳艳的球形小果,不禁联想到红码瑙、红宝石,提着它的长柄,欣赏了好久好久,才舍得吃它。樱桃,这么一种堪称为果子家庭中的“小宝宝”,样儿和颜色真是太美了,怪不得中国古代的人们,用它来比喻美人的小口。在欧洲,人们对它更倾注了浪漫主义的感情。樱桃成熟时节,竟有妇女把最红艳、美丽的采摘下来当作耳坠。
樱桃在春天里成熟。“樱桃时节”一词,既代表了春天,也是巴黎公社时代流行的一首歌的名字。
我永远怀恋,
樱桃红艳的时节,
那令人心潮澎湃的岁月。
一百多年前,工人阶级的第一个政权——巴黎公社虽然被反动派扼杀在血泊之中,然而它的战旗,那屹立巴黎的“公社社员墙”仍然不断在鼓舞人们战斗和前进,《樱桃时节》也就世代流传下来。
比起柚子、菠萝蜜、椰子、木瓜那样的果子来,樱桃的个子自然是微不足道了。但是,由于它具备了那样的色、香、味,仍然使它在果子的大家庭中踞有重要的一席,就正像枣子、杨梅、龙眼、葡萄之类的小型果子一样,并不因为它们的小,而失去它们应有的位置。
我既把赞歌献给硕大的佳果和巨型的名花,也想把颂词献给小小的果子,小小的花朵。没有许多普通的塔砖,也就没有了一座塔的塔尖;没有繁星点点、如云如霞般的小果小花,也编织不起万紫千红的大地锦绣。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赞美茉莉和樱桃等花果,同时也是托物言志,借赞茉莉和樱桃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
B.文中将茉莉比喻成“乡村小姑娘”,称樱桃为果家庭中的“小宝宝”,使文章增加了浓郁的生活情趣。 |
C.文章多处运用衬托,以牡丹、芍药等反衬茉莉,以枣子、杨梅等反衬樱桃,突出了茉莉和樱桃的特点。 |
D.文章在描绘茉莉与樱桃以及抒写对它们的感受时,引用了一些诗句、歌词,目的就是为了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 |
E.文章先谈花——茉莉,后写果——樱桃,结尾卒章显志,起到了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感觉
冯骥才
黄昏时听音乐是一种特殊享受。那当儿,暮色浓深,屋里的一切都迷蒙模糊,没有什么具体清晰的形象映入眼睑,搅乱头脑;心灵才能让听觉牵着梦游一般地飘入音乐的境界中去。哎,你是不是也有此同感?
我这感觉既强烈又奇妙,以致我怀疑自己有点神经质。记得那次绝对是个黄昏,大概听舒曼的《梦幻曲》吧!家里只我自己,静静的空间贯满了那深沉而醉心的琴音。屋子的四角都黑了,窗前的东西变成一堆分辨不清的影子,只有窗玻璃上还依稀映着一点淡淡的桔色的夕照。
我的心像被这音乐洗过一样圣洁。不知是心沉浸在琴音里,还是琴音充溢我的心里,一股潜流似地婉转回旋。于是我被感动起来,随之而来,便是这种动心的感觉渐渐加强,心里的潜流形成一个疾转的旋涡,到了感动的潮头卷起,我忽然不能自己。好像有根无形的搅棒,把沉淀心底的乱七八糟的全都翻腾起来。说不出是什么难忘的事或感受过的情绪,也说不出是什么滋味,甜蜜?忧伤?思念?委屈?已经落空的企盼?留不住的甜美……一下子,大滴大滴的泪珠子竟然自个儿夺眶而出,滚过脸颊,啪啪掉在地上。我倚着门框,仰起头,衣襟很快就湿了一片。我完全不能自制,也不想自制,因为这决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异常的、今人颤栗的幸福的感觉。平日里,偶然给什么意外的事物的触发,也会生出这样一种感觉,却总是一掠而过,从来没有凝聚起来,这样有力地撞击我的心扉。
然而我不明白,这感觉是怎样来的,是那琴音招引来的?到底是哪个旋律、哪个和声打动的我?为什么以前听这曲子从无这般感受?更奇怪的是,这以后,多少次,黄昏时,我设法支开家里的人,依旧在这光线晦黯、阴影重重的安寂的小屋里,独自倚门倾听这支曲子,但再也不曾出现那种忍俊不禁、苦乐交加的感觉了。琴音像一阵微弱的风,难得再在我心中吹起浪头。怎么回事?
感觉是找不到的,只有它来找你。
两年后,我早已忘掉寻觅这感觉的念头,却意外碰到了它。
那是个深秋时节,刚刚下过一场蒙蒙小雨,天色将暮,人在户外,脸颊和双手都感到微微凉意。我才办完一件事回家,走在一条沿河的小道上。小河在左边,蜿蜒又清亮,缓斜的泥坡三三五五坐着一些垂柳;右边是一面石砌的高墙,不知当年是哪家豪门显贵的宅院。这石墙很长,向前延长很远。院内一些老杨树把它巨大的伞状的树冠伸出墙来。树上的叶子正在脱落,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枝上挂的不多。显然无风,不时有一片巴掌大的褐色叶子,自个儿脱开枝干,从半空中打着各式各样的旋儿忽悠悠落下来,落在地上的叶子中间,立时混在一起,分不开来。大树也就立刻显得轻松一些似的。我踏着这落叶走,忽然发现一片叶子,异常显眼,它比较一般叶子稍小,崭新油亮,分明是一片新叶。可惜它生不逢时,没有长足,胀满它每一个生命的细胞,散尽它的汁液与幽香,就早早随同老叶一同飘落。可是,大自然已经不可逆转地到了落叶时节,谁又管它这一片无足轻重的叶子呢?我看见,这涂了一层蜡似的翠绿的叶面上汪着几滴晶亮的水珠,兴许是刚才的雨滴,却正像它无以言传的伤心的泪。它多么热爱这树上的生活——风里的喧哗,雨里的喧闹,阳光里闪动的光华,它多么切望在这树上多多留连一刻。生活,尽管给生命许多折磨、苦涩、烦恼、欺骗和不幸,谁愿意丢弃它?甚至依旧甘心把一切奉献给它。生活,你拿什么偿还一切生命对你的奉献?永远是希望么?
我怜惜地拾起这片绿叶,抬眼一望,蓦然发现高高的、雨淋湿而发暗的墙头上,趴着一只雪白的猫,呆呆瞧着我;杨树深处,有两扇玻璃窗反映着雨后如洗的蓝天,好像躲在暗处的一双美丽的眼睛……突然,就是这突然的一下,我被莫名地感动起来。那次听音乐时所产生的异常的感觉,又一次涌入我的心中,在我心里翻江倒海地搅动起来,视觉又一次被止不住的大股热泪遮挡住了。我站在满地褐黄斑驳的落叶中间,贪婪地享受这又甜又苦的情感,并任使这情感尽情发泄和延长,多留它一些时候。谁知它只是这一小阵子,转眼竟然雾一般渐渐消散。好似一下子都拥聚与凝结起来的事物,又一下子分散开来,抓都抓不着。咦,这是怎么回事?
我手里拈着这片闪光而早落的叶子,痴呆呆地站着。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所说的感觉是飘忽不定的、时而出现时而隐匿的、具有神密的色彩的东西。 |
B.出现“那种”感觉之后,多少次想重新找它却未找到,是因为气氛营造同那次有一定差异。 |
C.第二次出现“那种”感觉,是那片小小的新叶“异常显眼”却又生不逢时“涂蜡似的翠绿”打动了我。 |
D.文本“痴呆呆地站着”不是对叶子命运的思考,而是对“那种”感觉的惶惑。 |
E.倒数第二段中“贪婪地享受这又甜又苦的情感”中,“甜”指的是那次听音乐时“异常的感觉”,“苦”指的是感叹人生像落叶一样短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山顶立和海底行
李劼
从某种终极意义上说,人生具有本然的修炼意味,只是有的人意识到了,有的人没有意识到。但不管意识到的还是没有意识到的,人生总不外乎呈现为向上和向下这两种生命状态。向上为火,向下为水;因为火不管什么时候总是向上燃烧的,而水不管在什么情形下总是向下流淌的,水往低处流。向上具有阳刚的力度,向下则有阴柔之美。中国古代的禅师把禅归结为“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前半句指的就是火的状态,后半句说的乃是水的形象。生命有时是不断的向上、向上,力图站到山顶上去;有时却是向下、向下,顺流而下,听其自然,或者随遇而安。而什么时候应该向上,什么时候应该向下,则完全取决于每一个人自身的修为。
火和水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生命状态,但在我看来人在年轻的时候总是选择火的力度,到了暮年时分,才进入水的柔美。当然,有的人一生都在向上,有的人一生都在向下,人生的方式没有公式可言。比如李白,他一生都在梦想“身登青云梯”,然而又不得。李白是个功名心很重的诗人,当皇帝把他叫进宫里去时,他得意之极,大呼“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一旦跨到皇宫的门槛上,就羞于与“蓬蒿人”为伍了。须知“蓬蒿人”中有的是藏龙卧虎的高人。后来,李白在皇宫里受排挤从而被逐,于是他开始牢骚满腹,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责,使我不得开心颜”。尽管李白有时也向往过“散发弄扁舟”的潇洒,但他一生更多的却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所谓“蜀道难”,其难者,仕途也。相比之下,苏东坡比李白更上了一层楼。苏东坡越过了“身登青云梯”的阶段,开始感叹“高处不胜寒”。李白终其一生都没有到过“高处”,所以他只是向往登高,而浑然不知高处究竟怎么样。至于苏东坡,他是到了高处的诗人,他知道了高处的寒冷。由此可见,“高高山顶立”并不完全意味着成功,也同样意味着孤独和寂寞。当一个人能感受到高处的寒冷时,李白式的功名心便开始消退了。生命由此不知不觉地转向了另一种状态,不再是一味的向上,而是走向顺流而下的“海底行”。
海底行有许多不同的方式,比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是一种,李叔同的皈依佛门是一种,比起山顶立那样的迎风展翅,海底行是低调的,默默无语的,甚至得有地藏菩萨那样的气度:“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当然,不管海底行有多少方式,其基本的人生姿态是一样的,需要一颗平常心。平常与平庸不同。平庸往往是一种苟活,而平常却是一种修为。有一部名为《英雄》的美国电影,就描写过一个具有平常心的小人物,如何在一架坠毁的飞机里奋不顾身地救落难乘客,完了又悄然离去。仿佛是为了强调一个英雄人物的平常心,导演还特意设计了这么一个有趣的细节,当这个英雄从浓烟里扶起一个女乘客时,顺手牵羊地捡走了对方的钱包。因为英雄也是人,是人就难免有人性的弱点。导演为了降低英雄的高度,不惜让他展示人的卑微和低下。且不说这种方法是否可取,但人们至少可以从中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就人的本性而言,都是一样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你究竟向哪个方向发展,取决于你自身的修炼。海底行的海,有许多层象征意味,它既象征着芸芸众生,茫茫人世,又象征着生命的本性,内修的境界。正如山顶立有一种高昂的气势,海底行需要非凡的定力。所谓戒定慧门者,戒是自律,定是底气,慧者通灵。海底行修的是定力,而定力修成,慧门也就自然打开了。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喜水。水是与智慧相关联的。爬山需要勇气,入水则得有慧根。海是博大的,在这个意义上,海又象征着一种胸怀,一种无边无际的慈悲、山有山的标高,海有海的博大。就此而言,人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机会,看你能否抓住它。至于你抓住的是高山,还是大海,那是你的选择,你的命运,你的造化。反正你不要随便错过。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高高山顶立”和“深深海底行”,都是本然修炼的结果。 |
B.李白和苏轼都是想“高高山顶立”的人。 |
C.“高高山顶立”和“深深海底行”都需要人们有一颗平常心。 |
D.人们都是欲“高高山顶立”而不可得之后才转为”深深海底行”的。 |
E.人生的生命状态不外乎两种:向上和向下。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有一本书叫《植物的奥秘》,上面记录了这样一个实验:测谎仪专家Cleve Rackstet把仪器的电线接在了一株观叶植物的叶子上,结果发现了跟测谎仪接在人身上同样的反应。于是他匆忙设计了一个实验,把活虾一只一只随机地扔到沸水中。他观察到植物对虾的死亡表现出“感情”上的强烈反应。Backster在上千株植物上接过导线,这些植物都表现出对这刺激的反应。后来他想办法把电极接在仅含单细胞的溶液中,他测试过变形虫、酵母茵、霉菌、血细胞,甚至精子,他甚至发现它们同样具有高兴与紧张一类的情感反应。
自然界是靠着种种交流成为一个整体的,这个交流系统包括颜色、形状、结构,还有“化学"成分。整个的光谱、电磁波和物质波,其目的都是为了传送信息。其中的每个组成部分,不管是速度、波长,还是频率,它们的运动本身就是信息。
整个宇宙就是由信息和发送信息者组成的。
我们应该认识到的重要一点是:动物和植物交流所用的“语言”和我们自己身体里面交流所用的语言是一样的。哺乳动物腺体分泌的激素会跟其他哺乳动物交流类似的信息。一个动物的痛苦或死亡发出的心灵感应的信息能够被其它动物或植物的细胞接收到,也能被它们明白。
六七十年代有科学家发现,植物对大部分音乐或声音有反应,对磁场、电流有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这都会促进植物的生长。还发现爵士乐和古典音乐一般都会给植物带来好的影响,摇滚乐则会产生反作用。
盂加拉科学家Jagadis Chundra Bose爵士在一百年前对植物做了很多奇妙的实验。他的研究结合了心理学、物理学、生物学,他发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关系。他设计了一种方法,让植物通过对电或其它刺激做出反应,在一块玻璃上“签名”(展现自己的特征)。他看到敏感的含羞草像动物一样具有发射孤,还发现在植物形成层的组织里面有相当于搏动的心脏的细胞,帮助把汁液通过茎向上压送。在很多实验后他指出,胡萝卜是最爱激动的蔬菜,芹菜最冷静。
理论上讲,一切有生命的物质都有意识。原则上讲,意识是和生命一样广阔存在,一样久远。
我们当代的Marcel Vogel成功地重复了Backstet的大部分实验,他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有生命的物体周围有一种宇宙能量,一秕生命力量。这种力量是各界生命都有的,包括人类。他说:“由于这一力量是大家共有的,所以才会互相感知,人与植物不仅能交流,还能在图表上记录这种交流。
下列对生命体“情感反应”这一分析概括的认识,完全准确的是
A.指通过科学实验,例如把仪器的电线接上植物的叶子、或把活虾扔到沸水中、或把电极接到单细胞溶液中,发现各种生物都具有高兴与紧张一类的情感反应。 |
B.指测谎仪专家把仪器的电线接在一株观叶植物的叶子上,结果发现了跟测谎仪接在人身上同样的反应。 |
C.指测谎仪专家把活虾一只一只随机扔到沸水中,他观察到植物对虾的死亡表现出“感情"上的强烈反应。 |
D.指测谎仪专家把电极接在仅含单细胞的溶液中,他测试过变形虫、酵母菌、霉菌、血细胞、甚至精子,发现它们同样具有高兴与紧张一类的情感反应。 |
下列对划线句“整个宇宙就是由信息和发送信息者组成的”这句话的概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个的光谱、电磁波和物质波,其目的都是为了传送信息。其中每个组成部分不管是速度、波长、还是频率,它们的运动本身就是信息。 |
B.动物和植物交流用的“语言”和我们自己身体里面交流所用的“语言”是一样的。 |
C.一个动物的痛苦或死亡发出的心灵感应的信息能够被其它动物或植物的细胞接收到,也能被它们明白。 |
D.自然界是个整体,这个整体的系统包括颜色、形状、结构、还有化学成分。靠这个整体系统可以进行种种交流。 |
根据原文得出“一切有生命的物质都有意识”这个结论,不能作为依据的一项是
A.让植物通过对电或其它刺激作出反应,在一块玻璃上“鉴名”(展现自己的特征)。 |
B.孟加拉科学家还发现在植物形成层的组织里面有相当于搏动的心脏的细胞,帮助把汁液通过茎向上压送。 |
C.孟加拉科学家对植物做了许多奇妙实验。他的研究结合了心理学、物理学、生物学,他发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关系。 |
D.科学家发现植物对大部分音乐有反应,爵士乐和古典音乐一般都会给植物带来好的影响,摇滚乐则产生反作用。 |
根据原文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植物、动物乃至于微生物都具有高兴和紧张一类的情感反应。 |
B.大自然的本质和人类一样有灵魂,智慧生命无处不在。 |
C.自然界是靠着种种交流成为一个整体,整个宇宙就是由信息和发送信息者组成的。 |
D.理论上讲,一切有生命的物质都有意识。原则上讲、意识和生命一样广阔存在,一样久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