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0月28日,赫鲁晓夫致信肯尼迪:“除了前已
下达的关于停止在设置武器用建筑工地上进一步施
工的命令之外,苏联政府还下令拆除您称为进攻性武器的武器,并加以包装运回苏联。”苏联以上态度表明
| A.当时的战略优势在美国 | B.苏联暂时放弃争霸世界的政策 |
| C.苏联将重点转移到进行民用工业建筑上 | D.苏联决定同 美国合作 |
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1年)夏,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订立盟约。盟约中有“不能废嫡立庶,以妾为妻”的规定。该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
| A.提倡一夫一妻 | B.规范诸候们的婚姻 |
| C.维护宗法制度 | D.维护母系家长的地位 |
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 A. | 秦代 | B. | 汉代 | C. | 唐代 | D. | 宋代 |
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下列关于两国政治制度相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君主为国家最高元首 | B. | 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
| C. | 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 D. | 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
恩格斯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一个唯一的稳固的轴心--一个帝国首相(宰相)。联邦会议……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存在。"材料中"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
| A. | 宪法赋予首相国家最高权力 | B. | 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 |
| C. | 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 | D. | 内阁大臣均由帝国首相任 |
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在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次宪法。这样频繁的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其内在的社会根源是
| A.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 | B.君主立宪派的阻挠 |
| C.封建传统势力非常强大 | D.外国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