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某校高三(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世博”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材料一 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材料二 上海世博会各参展国与国际组织在展馆设计和建筑上创意独特,并含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表达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尼泊尔馆则截取了其首都加德满都在两千余年历史中,作为建筑、艺术、文化中心的几个辉煌时刻,通过建筑形式的演变来展现城市的发展与扩张;非洲联合馆将带您进入充满神秘色彩的新奇而陌生的非洲大陆……这些展馆又不约而同地凸显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经济理念,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1)请你结合材料一中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09年9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了完成我们肩负的崇高使命,必须充分调动全民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这就要求我们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请运用政治常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执政至今是如何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

近年来,我国商品房价格持续上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为此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讨论并通过了六条意见,从房价、土地供应、供应结构、拆迁、消费观念、市场监测、检查等多方面切入来稳定房价。
(1)国务院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性质和地位如何?
(2)国务院出台稳定房价的措施体现了政治常识哪些道理?

材料一:2010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我国将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增加教育和医疗支出,加大“三农”投入力度,缩小收入差距。
材料二:《人民日报》报道,要完善和巩固“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积极构建以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安全网”和“保障网”,加大就业和再就业工程的实施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送岗位、送政策、送技能、送服务,落实各项就业优惠政策”的“四送一落实”活动。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了我国政府的什么职能?
(2)国家为什么要行使这些职能?

某班以“增加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为主题,收集到下面信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性学习。表一:

材料一作为“保增长、扩内需”一揽子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出台的刺激消费优惠政策,涉及汽车、家电等消费领域。比如,对排气量在1.6升(含)以下的小排量乘用车,车辆购置税实行减半征收;在全国实施“家电下乡”,并在部分省市开展“家电以旧换新”试点,对农民和城镇居民购买家电予以补贴等。
甲组同学讨论表一时,认为表一反映的问题不利于增加居民消费,材料一中的刺激消费优惠政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1)表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以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结合材料一,说明刺激消费为什么能促进经济增长。
乙组同学在讨论材料一时,认为政府在保增长、扩内需中功不可没。
(2)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政府出台刺激消费优惠政策的理由。
材料二目前,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依然是中国经济的一块“短板”,同时,我国居民的消费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住房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过高、家庭消费的比例严重不合理;消费行为不规范,超前消费、盲目消费现象比较普遍,超出个人实际承受能力;国人“多存钱、少消费”的传统观念;农村居民目前尚处于生存型消费阶段等,这些都限制了社会消费规模的扩大和结构改善。
丙组同学在讨论材料二时,认为增加我国居民消费,必须解决好我国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
(3)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说明应如何解决我国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

“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今春最温暖、最感动的一句话!这是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庄严承诺,让人振奋和憧憬,给人以力量和希望。
追求幸福与尊严,是人的崇高价值取向。党和政府顺应这一必然趋势并针对当前客观实际的新问题,将“人民的尊严”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政府工作的目标,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和落实,是国家发展的最高思想理念的新变化,也体现了新世纪在取得巨大经济建设成就、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之后的新期待、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相关知识分析说明“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哲学依据。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