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动态株型与正常株型是一对相对性状。动态株型主要特征是生长前期长出的叶片与茎秆夹角较大,叶片伸展较平展,生长后期长出的叶片直立(与茎秆夹角较小),使株型紧凑,呈宝塔型,而正常株型前后期长出的叶片都较直立。动态株型产量比正常株型高20%。为研究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科学家做了以下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组别 |
杂交组合 |
总株数 |
表现型 |
|
动态株型 |
正常株型 |
|||
A |
动态株型×动态株型 |
184 |
184 |
0 |
B |
正常株型×正常株型 |
192 |
0 |
192 |
C |
动态株型(♀)×正常株型(♂) |
173 |
173 |
0 |
D |
动态株型(♂)×正常株型(♀) |
162 |
162 |
0 |
E |
C组的F1自交 |
390 |
285 |
100 |
F |
C组的F1×正常株型 |
405 |
200 |
205 |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属于正交与反交的杂交组合是 两组,因水稻是两性花,为避免自花传粉,需进行 操作。
(2)由C组和D组杂交结果可以说明动态株型为显性。还可通过分析 组的子代比例判断显性与隐性。
(3)E组的子代具有两种表现型,此遗传现象称为 。
(4)F组的杂交方式称为测交,因为一方为隐性,产生的配子只有隐性基因,不改变子代的表现型,子代表现型的类型及比例即为 的类型及比例。此特点可用于间接验证基因的 定律。
豌豆种子的形状有圆滑和皱缩两种表现,某同学为了弄清楚哪个是显性性状,在实验中得到下列结果:(用B、b表示基因)
(1)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_,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
(2)在所得种子中纯合子的比例是:___________。
(3)为了获得能稳定遗传的圆滑种子,应该进行多次_______,直到不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
下图1是某高等生物在生殖发育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曲线,图2表示细胞内核DNA与染色体数目比值的变化关系。请分析回答:
(1)图l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A过程的_______(填数字标号)阶段。B过程中④到⑤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de段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对应图l中C过程的________(填数字标号)阶段。
(3)图2若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的相关变化,则ac段对应的时期是_______,此时细胞中发生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_____。
下图是表示人体内的三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表示____________分裂___________期细胞;图中有染色体_______条,DNA分子_______个。
(2)乙图中有同源染色体______对,其子细胞为_________。
(3)丙图细胞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为__________________。
(4)三图中含有染色单体的是_________。
人类秃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但表达受性别影响,基因型与性状的关系如下表。某家庭有关秃顶(相关基因用A、a表示)和红绿色盲(相关基因用B、b表示)的遗传系谱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Ⅱ-1与Ⅱ-2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Ⅲ-1患秃顶的概率是,同时患秃顶和红绿色盲的概率是___________。
(3)若Ⅱ-1与Ⅱ-2再生一个小孩,为降低发病风险,你会建议他们生___________孩;
鹦鹉的性别决定为ZW型(ZZ为雄性,ZW为雌性),其毛色由两对等位基因决定,其中一对位于性染色体上,决定机制如下图。某培育中心一只绿色雌性鹦鹉(甲)先后与乙、丙杂交,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决定鹦鹉毛色的两对等位基因遵循______定律。
(2)鹦鹉甲产生的配子种类有_____种。
(3)鹦鹉乙基因型为______,鹦鹉丙毛色为_______。
(4)实验组一子代中的绿色雄性鹦鹉和实验组二子代中的绿色雌性鹦鹉杂交,后代中出现绿色鹦鹉的概率为_______。
(5)实验室欲通过两纯合的鹦鹉杂交得到雄性全为绿色,雌性全为黄色的子代,则亲代的基因型组合有种,请写出其中一种组合的基因型____________。
(6)在自然环境中,雌性白毛鹦鹉的比例大于雄性白毛鹦鹉的比例,其原因是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