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31日,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逝世,他对中国航天军事科技最主要的贡献就是“两弹一星”,“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对当时中国最主要的现实意义是
A.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B.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
C.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 D.使中国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
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批判”的“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弊端作了广泛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倡导建立一个符合理性和正义要求的新社会,以宣传和示范方法来实现其主张。这种“批判”的“主义”是()
A.浪漫主义 | B.自由主义 |
C.空想社会主义 | D.科学社会主义 |
对“五四”集会游行示威,粱漱溟评价说:“纵然曹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目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以使得。”在此,粱漱溟()
A.赞扬了“五四”运动民主、科学的精神 |
B.认可国民的正义行动体现了自由原则 |
C.肯定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
D.主张在民主法治的原则下捍卫国家权益 |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
1911年11月20日,天津《大公报》进行了一次征文评比,主题是“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民众参与程度超过了《大公报》预想,因此增加了获奖名额,获奖结果统计如下: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清末预备立宪得到了大多数国人的认可 |
B.辛亥革命时期国人思想呈现多样化倾向 |
C.清政府想控制舆论以抑制辛亥革命爆发 |
D.获奖状况表明了宪政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
直到现在,日本国内部分历史学者仍然这样审视甲午中日战争,其一般看法是“虽说战争的事实是日中两国之间引起的战争,然而寻其真因却是文明开化谋求进步与妨碍进步之战,决非两国间的战争”即“文明和野蛮之战”,“吾人的目的是为惊醒支那,朝鲜战争乃义战”。此种观点的本质是()
A.战争是有助于中国开化 |
B.认为此役非为国家利益乃为文明冲突 |
C.认定为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冲突 |
D.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视角主观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