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 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
A.甲午战争爆发 | B.中华民国建立 |
C.抗日战争爆发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夜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典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 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 )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
B.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
C.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觉 |
D.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 |
美国学者罗伯特·E·勒纳认为“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与这一观点直接相关的是()
A.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 B.文艺复兴的发展 |
C.宗教改革运动的进行 | D.启蒙运动的兴起 |
与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B.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共同批判继承的主要思想是( )
A.传统儒学思想 | B.君主专制思想 |
C.道学思想 | D.封建思想 |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因此人们需要( )
A.“人伦者,天理也” | B.“格物致知” |
C.“天人感应” | D.“明天理,灭人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