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论语》中下列三则语录,然后回答问题。
[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2·1
[原文]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7.5)
[原文]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3
(1)“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这两个句子是什么类型的特殊句式?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答:
(2)孔子评价子路“野哉,由也!”,理由是什么?请结合以上摘录的语录分条简要阐述。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①博士。
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缙绅侧目。未日:“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事中,则非其职矣。”未拜命,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②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日:“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翌日,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卢航奏禾狂妄,谪监信州酒。遇赦,得自便还里。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京罪,执诣阙,瓘亦就逮。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或谓其失对,禾日:“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遂坐罐党停官。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寻母忧,服除,知秀州。王黼新得政,禾曰:“安能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益坚,日:“宁饿死。”黼闻而衔之。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节选自《宋史·陈禾传》)
注:①辟雍:太学名。②宦寺:宦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亟窜之远方窜:放逐
B.留以旌直臣旌:表彰
C.遂坐瑾党停官坐:因犯……罪
D.安得此不详语详:详细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此国家安危之本也
久之,知舒州



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
岂可以死易不义耶

A. B.

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贯怒,归而谮之
已而诏下,悉如其言
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

C. D.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禾刚强正直的一组是()
①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②未拜命,首抗疏劾贯。
③论奏未终,上拂衣起。④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
⑤辞益坚,日:“宁饿死。”⑥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禾从长久太平的局面中看出潜藏的危机,针对当时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的情况,他上委请求采取措施,起初不为人理解,后来事实证明他有先见之明。
B.童贯、黄经臣、卢航狼狈为奸,权倾朝野,士大夫都敢怒不敢言,陈禾挺身而出,
先上书弹劾童贯,又裤劾黄经臣,指出他们的所作所为对国家危害严重。
C.陈禾冒死进谏,拉破了皇帝的衣服,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然而陈禾激怒了皇帝,以致第二天当童贯、卢航等人诋毁他时,皇帝就趁势将他贬谪到外地。
D.王黼刚刚执掌大权时,陈禾对他十分鄙视,说,怎么能在王黼门下听候调遣,于是一再坚决要求辞官,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

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
译文:
(2)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尚志斋说
宋·虞集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圆,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熳焉以发,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于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也。不以圣贤为准的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顺适,志不为丧;患难忧戚,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日:“有志者,事竟成。”又日:“用志不分,乃疑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
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日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
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注】①正鹄:靶心。②准的:标准。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挽必圆,视必审审:仔细
B.此立志始终不可谕者也谕:超过
C.患难忧戚,志不为慑慑:屈服,改变
D.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党:同类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②作《师说》以赠之
B.①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①此立志之最先者也②古之圣人,其出入也远矣
D.①援笔书所欲言②若属且皆为所虏也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阐述志向的必要性或重要性的一组是()
①正鹄之不立,则无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
②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所底止。
③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埋,皆求至之事也。
④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
⑤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
⑥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①④⑤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用射箭作比喻,是为了形象地说明立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读者对“立志”这个问题有明确的认识。
B.作者认为“善为学者”的志是以圣贤为准的,向圣贤学习,为学者才能走上正途,因此,确立目标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C.最后一段拓开一笔,写自己为黄济“书‘尚志’二字赠之”和“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旨在强调“善教”的重要性。
D.文章引譬喻类,正反说理,节奏层次分明,语言极具韵律,将“立志”这一话题阐述得精辟有力。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初无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②“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
③(子厚)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挨,而自肆于山水间。(《柳子厚墓志铭》)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日:“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元初四年,征入为太仆,迁太常。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显传学业,诸儒称之。
永宁元年,代刘恺为司徒。明年,邓太后崩,内宠始横。安帝乳母王圣,因保养之勤,缘恩放恣:圣子女伯荣出入宫掖,传通奸赂,尤为骄淫。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瑰交通,瑰遂以为妻,得袭护爵,位至侍中。震深疾之,诣阙上疏,书奏不省。
延光二年,代刘恺为太尉。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宝乃自往候震曰:“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震曰:“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司空刘授闻之, 即辟此二人,旬日中皆见拔擢。由是震益见怨。’
三年春,帝东巡岱宗,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丰等闻,惶怖,会太史言星变逆行,遂共谮震。及车驾行还,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是柴门绝宾客。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震大臣不服罪,怀恚望,有诏遣归本郡。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冢次,勿设祭祠。”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节选自《后汉书·杨震传》)
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州郡礼命数十年答:答应
B.与故朝阳侯刘护从兄瑰交通交通:私下结交,勾结
C.由是震益见怨由是:从此之后
D.樊丰等乘舆在外因:趁着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现杨震“不阿权贵”品质的一项是( )
①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②性公廉,不受私谒③震深疾之,诣阙上疏④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⑤皇后兄执金吾阎显亦荐所亲厚于震,震又不从⑥于是柴门绝宾客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①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杨震早年便精通《尚书》,并且博览群书,做学问一丝不苟,因而被当时的人誉为“关西孔子”。他数十年不答州郡礼命,年纪老大了仍然志向坚定。
B.杨震上任时,路遇故人王密深夜怀金私谒,他不为所动,发出“四知”之论,令王密惭愧而出。
C.杨震任司徒时,国舅耿宝向他举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他没有听从,招致耿宝从此怀恨在心,后来伙同樊丰,诬害了他。
D.杨震一生做官清廉正直,不阿权贵,因此屡遭奸人遇谗害,被遣之后,仍不改本色,最后饮鸩而死,令人扼腕。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遂拒不许,宝大恨而去。
(2)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5分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之武城①,闻弦歌②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17.4)
【注】①武城:鲁国的一个小城,当时子游是武城宰。②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
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系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

俞廷镳说:“‘牛刀’似誉,‘割鸡’似嘲。夹入‘焉用’,似警似惜,似感伤,似倾倒,一时喜动颜色之情,溢于言表。”(《四书评本》)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复杂的感情,你是如何理解的,试结合孔子的理想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朱熹传
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会浙东大饥,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光宗即位,改知漳州。奏除属县无名之赋七百万。以习俗未知礼,采古丧嫁娶之仪,揭以示之,命父老解说,以教子弟。常病经界不行之害,乃访事宜,择人物及方量之法上之。有旨先行漳州经界。庆元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明年卒。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尝谓圣贤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穷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注】①蠲juān:免除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格:规定
B.常病经界不行之害病:忧虑
C.申乞致仕,明年卒致仕:退休
D.以研穷圣贤之经训训:教训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所至人不及知间以诗记所遭
B.悉厘而革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仕于外者仅九考今者项庄拔剑舞
D.豆饭藜羹,率与之共蜩与学鸠笑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熹主持南康军时,正值当地发生严重旱灾,朱熹很重视救灾措施,百姓大多得以活命。
B.浙东大饥荒时,朱熹单车独行,外出考察百姓疾苦。州县官员害怕受到惩罚,就有人毁谤朱熹政务荒疏。
C.朱熹家境一向贫寒,以致常常断粮,学生从远方来求教,他只好与学生共食粗劣的食物。
D.朱熹为学强调敬事上天,加强自我修养。死后,朝廷把他注释的“四书”定为学校的教

材。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

(2)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