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凭妻
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怒,王囚之,论为城旦①。妻密遗凭书,缪其辞曰②:“其雨淫淫,河大而深,日出当心③。”既而王得其书,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苏贺对曰:“其雨淫淫,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来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俄而凭乃自杀。
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④而死。遗书于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
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曰:“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相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桓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声音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南 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
今睢阳有韩凭城,其歌谣至今犹存。
(选自干宝《搜神记》)
[注释]①城旦:一种苦刑,受刑者白天防备敌寇,晚上筑城。
②缪其辞:故意把话说得曲折隐晦,缪(miù),通“谬”。
③日出当心:太阳照着我的心,意思是向太阳立誓,表示自杀决心。
④衣不中手:意思是衣服已经腐朽,经不住手拉。对下列句子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王囚人,论为城旦论:定罪。 |
B.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淫淫:雨水连绵不断的样子。 |
C.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宿昔:旦夕,形容时间短。 |
D.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旬日:半个月,即十五天。 |
选出与例句语法特点相同的一句( )
例句: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
A.彼其恶乎待哉? B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C.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D.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对本文思想内容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倒叙的手法讲述了韩凭妻不慕富贵,忠于爱情,投台自杀,终与韩凭合葬一处的故事,故事曲折动人,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
B.本文热情地歌颂了韩凭夫妇坚贞不渝的爱情本文通过写,以及韩凭妻机智勇敢,不畏强暴,不慕富贵的高贵品质。 |
C.本文通过写韩凭夫妇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也从侧面揭露了宋康王之类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无耻。 |
D.本文的结局写韩凭夫妇的墓上长出两棵大树,根交枝错,且有鸳鸯栖鸣于上,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
文言文句翻译(8分,)
①呜呼!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②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履至尊而制六合登 | B.威振四海通“震” |
C.焚百家之言语言 | D.却匈奴七百余里击退 |
以下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
A.赢粮而景从。 | B.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
C.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 D.振长策而御宇内。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 |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就意味着秦从此转入攻势。 |
C.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的目的是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
D.这段文字义正词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 |
B.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言:言论,这里指著作 |
C.隳名城,杀豪杰隳:毁坏 |
D.振长策而御宇内策:政策 |
对下列划线词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②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③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A.两个“以为”意思相同,两个“兵”意思相同。 |
B.两个“以为”意思相同,两个“兵”意思不同。 |
C.两个“以为”意思不同,两个“兵”意思相同。 |
D.两个“以为”意思不同,两个“兵”意思不同。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始皇用武力统一天下,使国势达到极盛;又用暴政统治人民,暴虐也达到极点。 |
B.本段分两层。第一层,写“攻”。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 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第二层,写“守”。作者极力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一系 列措施,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形势各方面详细叙述,这中间已现出暴政 的魔影。 |
C.这一段文字写出了秦始皇取天下威力之猛和守天下防范之严;还写出了秦朝初期盛极 一时,反衬下段秦朝灭亡的迅速。 |
D.作者在本文中认为,要想让统治长久,在攻取统辖和守卫天下,都应该施行仁义,否 |
则就会迅速灭亡。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第一句5分,第二句3分,共8分)。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寄欧阳舍人①书(节选)
曾 巩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作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又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于所可感,则往往衋②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
【注】①欧阳舍人:即欧阳修;舍人,官名。②衋xì:悲伤苦痛。对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者得致其严严:威严 |
B.故虽恶人,皆务勒铭 勒:刻 |
C.有名侈于实 侈:超过、多 |
D.辨之不惑,议之不徇徇:徇私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体现作者推崇道德文章的一组是
①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②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③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
④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
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⑥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
A.①②⑥ | B.②③⑤ | C.①④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中提及“蒙赐书”及撰“铭”,点明写信之由;“反复观诵”,侧面写出欧文之精彩及作者爱不释手之情景;“感与惭并”,写作者对欧阳修的感激与敬佩。寥寥二十余字,言简意深。 |
B.作者认为铭文流传于世,其作用接近于史书,而作为史书,则是非常严谨而真实的。而今铭文所以不实,则因逝者的子孙一心想要颂扬他们的先辈,往往刻意隐瞒逝者的恶行,致使撰铭者不能明察。 |
C.作者先论及古代撰写墓志铭的社会意义,在于褒扬美善;进而论及今之墓铭的流弊,在论及流弊时,特别突出了撰铭人的作用,提出只有撰铭人“畜道德而能文章”,才能写出流传后世的铭文。 |
D.本文借感谢欧阳修给自己祖父写墓志铭,提出了撰写铭志的两字原则——“公”和“是”,阐述了“道德”“文章”之于儒者修养的重要性,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2)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3)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郑 人 有 且 置 履 者 先 自 度 其 足 而 置 之 坐 至 之 市 而 忘 操 之 已 得履
乃 曰 吾 忘 持 度 反 归 取 之 及 反 市 罢 遂 不 得 履(选自《韩非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游京师,辟为礼部令史,仍荐入御史台。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竟居之。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初,议立尚书省,养浩言其不便;既立,又言变法乱政,将祸天下。台臣抑而不闻,遂疏时政万余言,言皆切直。当国者不肯容,复构以罪罢之。养浩恐及祸,乃变姓名遁去。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袖其疏入谏,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道经华山,祷雨于岳祠,泣拜不能起。及到官,复祷于社坛,大雨如注,禾黍自生,秦人大喜。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籴,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钞文可验者,悉以印记其背,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粟。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每一念至,即抚膺痛哭,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选自《元史》,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言变法乱政,将祸天下祸:危害 |
B.即袖其疏入谏袖:用袖子装 |
C.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就:远离 |
D.稍昏即不用昏:不清晰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现张养浩敢于在皇上面前直谏与体恤百姓的一组是
A.①即袖其疏入谏,帝大怒②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
B.①遂疏时政万余言②大雨如注,禾黍自生 |
C.①非张希孟不敢言②又率富民出粟 |
D.①立尚书省,养浩言其不便②罢旧盗之朔望参者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养浩做堂邑县尹时,拆毁了滥设的祠庙30多所,免除曾经做过盗贼的人初一、十五参见 县尹的规定,使盗贼们很受感动。 |
B.张养浩性情刚直,不畏强暴。堂邑县李虎凶恶残暴,原先的县尹没有人敢追查。张养浩将 李虎及其党羽都依法处治,老百姓非常高兴。 |
C.张养浩敢于直谏,元英宗继位后,适逢元宵节,想在宫禁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入宫 上谏阻止,皇帝大怒,虽赞赏其忠直,但最终还是罢免了他的官职。 |
D.陕西大旱时,张养浩到任四个月,一直住在衙门里,想方设法救助穷人,积劳成疾而死, |
关中百姓像失去父母一样悲哀。将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2)夜则祷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朱山浙江归安人。乾隆十六年进士。二十年,知彰化县,下车谒庙①毕,视狱,问狱吏曰:“彼系囚者得无巨盗乎?”对曰:“小窃尔。”曰:“小窃何足系?”悉召于庭而纵之,各予十金,使治生。曰:“吾与汝约,再犯无赦。”亡何获一贼,讯之,则前所纵也。山语役曰:“初法必行,当杖毙之。”亡何复毙一贼,邑人惊骇,相戒曰:“是真健吏,毋犯法。”亡何又获贼,方喝杖,见其面有泪痕,山曰:“犯法者死,何哭为?”对曰:“小人自知必死,适与母诀,故悲尔。”侦之,果一妪抱席哭,将裹尸去。山曰:“渠有孝心,尚可改。”再予十金,且严饬曰:“汝持贩他方,求衣食,毋居此,为老捕捉也。”其人叩头去。
山为政谨慎,听讼时,但集两造于庭而判之,案无积牍。彰署固有私款,岁入数千金,山不受。言曰:“正供而外,则属横征,为民牧者岂可使民贫困乎?”巡道德文视彰,故事供帐甚奢,山不可,但馈米十石、羊四羫,文衔之。俄而檄下,命册丈田。山力争曰:“彰地初辟,半斥卤,与他邑异。前时清丈,曾留余地,以舒贫苦。今若再丈,将大病民,山不忍为也。”而文催愈急,邑人士谋赂万金以免,山不可。曰:“吾在此,断不使诸公贿上游也。”遽令夺镪橐归。文闻之,大怒,劾山私收采买。报罢,山被逮,邑人数万争揭竿逐委员,势汹汹。山挥手止,语且泣曰:“诸百姓苟以我故而抗王章,是杀我,非爱我也。”百姓曰:“若然,则我等护公往鞫,有不测愿同死。”甫登舟,而担馈糗粮者,投舱几满。一男子持百金献,问之,对曰:“公再纵之贼也。”曰:“何为?”曰:“受金后,改行贩鱼,已成家矣。今闻公远行,母命来报恩。”山曰:“我实未知汝手中金,安知非盗而遗我耶?”曰:“公不受,是犹以贼视我也,归何以见母,不如死。”跃入海,舟子急救,山乃受之。系省月余,福建将军谂其冤,请赦。召见,复原官,再迁滦州知州。将之任,途赴里门,见非故庐,不敢入。已而妻子出迎,曰:“嘻!此君前年罢官时,彰化士民送我家居此者也。”出券视之,购价万金。《台湾通史》
注解:①庙:妈祖庙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何获一贼亡何:不久 |
B.故事供帐甚奢故事:旧例 |
C.今若再丈,将大病民病:使…生病 |
D.但馈米十石、羊四羫,文衔之衔: 不满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而文催愈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
B.将之任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C.其人叩头去其皆出于此乎 |
D.是犹以贼视我也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
下列句子体现朱山是一位为政谨慎的健吏的一组是()
A.安知非盗而遗我耶小窃何足系 |
B.但集两造于庭而判之,案无积牍初法必行,当杖毙之 |
C.遽令夺镪橐归亡何复毙一人 |
D.邑人士谋赂万金以免,山不可吾与汝约,再犯无赦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彰化县,下车谒庙毕,视狱,问狱吏曰:“彼系囚者得无巨盗乎?”
(2)诸百姓苟以我故而抗王章,是杀我,非爱我也。
(3) 我实未知汝手中金,安知非盗而遗我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