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
| A.中体西用的倡导者 |
| 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 |
| C.民主共和的实践者 |
| D.实业救国的践行者 |
1983年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这说明
①中国的棉布生产已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②中国当时已经全面达到了小康社会水平
③中国已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④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
| A.①② | B.②③ |
| C.②④ | D.③④ |
“我数千年历史之蚕桑事业,不沦亡于敌伪铁蹄之下,而消灭于胜利后之压迫榨取也!吾民何辜,惟此浩劫!”文中所言压迫榨取者主要是指
| A.外国资本主义 | B.封建专制主义 |
| C.官僚资本主义 | D.闭关锁国政策 |
以下是关于中国近代工业的统计资料( 1872 一 1913 年)
该材料不能够说明
| A.19 世纪 70 年代中国已经出现官僚资本 |
| B.近代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 |
| C.甲午战争后近代民族工业有一定的发展 |
| D.近代民族工业技术力量薄弱 |
设想你是一位19世纪70年代投资企业的人,从投资小见效快的角度考虑,最好投资于
| A.重工业 | B.轻工业 |
| C.农业 | D.军事工业 |
图是中国近代一张火柴的商标。其设计最能反映
| A.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 |
| B.中国近代轻工业发展较快 |
| C.抵制洋货运动的坚强决心 |
| D.“实业救国”的爱国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