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
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视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僇辱①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同好矣,而犹哓哓②然窃好古之名,以求其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④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人也。
予观今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①僇(l)辱:羞辱,侮辱。 ②哓(xiāo)哓:吵嚷。 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 遗:赠送 | B.示周、秦、汉、魏以上人 示:告诉 |
C.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效:模仿 | D.是以好之而不厌 厌:满足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
B.褰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
C.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
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一方古砚起笔,围绕人们对待古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借题发挥,联系现实,最后点明了写作缘由。 |
B.文章第二自然段指出,流传到后世的古物,在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只是被当作一件普通的物品来对待的。 |
C.作者认为,真好古的人,搜求古物,追慕古人的道德文章;假好古的人,或附庸风雅,或谄媚权贵以逐利求进。 |
D.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进行针砭,体现了作者直面时俗的批判精神和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
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2)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
7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候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候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也,有赀。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抑郁无聊,益跅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母脱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其子孙远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
丰年四十二,过吴山,有相者睨之良久,引其手指之曰:“是文如丹砂,公殆有隐德,当有子,富寿康宁,自今始矣。”丰 致富,有子二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如相者言。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人。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贵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默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
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赀遣之归。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清•张惠言《周维城传》,略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寓富阳,抑郁无聊无聊:精神无所寄托 |
B.益跅弛,不问生产生产:生活与财产 |
C.殆不自觉也 自觉:自己意识到 |
D.吾生平感妇翁知我生平:有生以![]()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
B.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
C.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D.尝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 |
遂与之俱出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周维城优良品质的一组是
①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 ②过吴山,有相者睨之良久
③是文如丹砂,公殆有隐德 ④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
⑤吾愧吴翁、焦翁 ⑥默置其户中,不使知也
A.①④⑤ | B.①③④ | C.②③⑥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维城祖上本为富人,后来家中发生火灾,周家资产荡尽。十余岁时父亲离世,他开始学习经商,并因经商而致富。 |
B.作者并没见过周维城,从他人的转述中了解到他的许多事迹。在作者看来,周维城虽是商人,但身上具有士大夫的优秀品质,值得称赞。 |
C.高傅占曾向作者谈起吴翁、焦翁,二翁均能施舍助人。周维城同样也能施舍助人,只是与年长的吴翁、焦翁相比,尚有些不如。 |
D.焦翁出资让渔人从洪水中救起许多落水者,并将他们留下来,供给饮食,等到他们赚了钱以后,再把他们分别遣送回家。 |
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遂大困,寻死富阳。
⑵奇之,立许字以女。
⑶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载欣载奔 一边……一边 |
B.策扶老以流憩拐杖 |
C.审容膝之易安 反省 |
D.眄庭柯以怡颜 使愉快 |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问征夫以前路舟遥遥以轻飏 |
B.悟已往之不谏 恨晨光之熹微 |
C.风飘飘而吹衣 门虽设而常关 |
D.实迷途其未远 未见其术 |
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 B.乐夫![]() |
C.何不委心任去留? | D.复驾言兮焉求? |
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一名潜,字元亮,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以“五柳先生”称之。 |
B.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源记(并序)》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的社会图景,反映了古代农民的愿望与要求,是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精神结合的典范之作。 |
C.辞,是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楚辞体。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色彩,很像诗,但是压韵和句式比较自由。 |
D.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里的“陶令”就是陶渊明,因为他做过八十余天的彭泽县令,故以陶令相称。 |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小题3分)
(1)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2)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日:“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某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某。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备:防备 |
B.赵王让李牧让:责备 |
C.王必用臣必:如果 |
D.悉勒习战勒:统率、组织 |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牧用兵蓄势待发的一组是
①常居代雁门,备匈努②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
③谨烽火,多间谍④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⑤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A.①③④ | B.②④⑤ | C.①⑤⑥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一句可以看出李牧虽是将领,但也任意设置地方机构,安排官吏;为了自己的军队也搜刮民脂民膏。 |
B.李牧对待匈奴进犯的态度是防守不战,并“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原因是他明白攻打匈奴时机尚未成熟,不能够作无谓的牺牲,另一方面是为了消磨匈奴的斗志。 |
C.“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虽然李牧最终打败了匈奴,但他把数千人作为诱饵,不怜惜他们的生命,可见他虽是良将,也不能面面俱到。 |
D.“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以及“赵王乃使赵某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这些事例充分表面了李牧固执的一面。 |
请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
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
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赐显赠,廉士以为荣。子延之复厉清操,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节选自《晋书 吴隐之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薪:柴草 |
B.一箧之宝,可资数世资:积蓄 |
C.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寇:进攻 |
D.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革:改变 |
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辍餐投箸,为之悲泣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
B.①朝廷欲革岭南之弊②饮者怀无厌之欲 |
C.①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D.①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②乃至泉所,酌而饮之 |
文中
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 |
B.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 |
C.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 |
D.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余自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隙:暇,空闲的时候 |
B.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回:曲折 |
C.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披:覆盖 |
D.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缘:沿着 |
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用来说明“西山之怪特”的一组是( ▲ )
①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②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③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④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⑤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①②⑤ |
以下对本文有关内容和写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从游众山写起,然后笔锋一转,写宴游西山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第一段对第二段起衬托作用。 |
B.全文紧扣“始”字落笔,从“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到“始指异之”,再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结束全文。 |
C.西山之怪特美和作者受到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美相互映照,作者的“情”与西山的“景”完全融为一体,最后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 |
D.作者陶醉于西山风景的“怪特”之中,不觉“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作者醉倒山中,无法行走,以致天黑了还没有能够回去。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答:▲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