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我国自主研制的复制型艾滋病疫苗,是把艾滋病病毒的核酸的几个重要片段逆转录后插入天花病毒DNA中,形成重组病毒疫苗。该疫苗具有复制能力,可以持续刺激免疫系统,使人产生较强的免疫能力。该疫苗研制过程中
A.运用了RNA病毒容易突变的能力 |
B.运用了基因工程手段,使用质粒作为运载体 |
C.通常需要利用动物的细胞培养技术 |
D.该重组病毒的形成说明艾滋病病毒和天花病毒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
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离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
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 和d是同一物种 |
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
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为20人,患者3人,男性患者10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为
A.6% | B.4.5% | C.11% | D.7.5% |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达尔文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称为自然选择 |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
C.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
D.隔离一旦形成就使原来的物种变成了新的物种 |
1937年,某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白三叶草移到瑞典栽培,这里的气候比较寒冷。最初白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人们对这一事实做出以下几点解释,其中不符合达尔文学说的是
A.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
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并繁衍 |
C.白三叶草在生长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 |
D.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 |
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解释是
①环境的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
②能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A.②④⑤ | B.②③⑤ | C.①②④ | D.①③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