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流言蜚语弥天大罪仰天而吁名副其实 |
B.消声匿迹强词夺理秘而不宣励精图治 |
C.矫揉造作声名狼籍略见一斑各行其是 |
D.至高无尚尾大不悼卑躬屈膝明火执杖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
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A.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 B.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
C.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 D.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组是()
A.左,乃陷大泽中马童面之 |
B.项王则夜起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
C.直夜溃围南出令诸君知天亡我 |
D.项王军壁垓下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不一致的一项是()
A.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是何楚人之多也! |
B.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此马)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
C.项王瞋目而叱之乃自刎而死 |
D.乃谓其骑曰:“何如?”于是项羽乃欲东渡乌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