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洋务运动期间有一种观点:只要中国富强,外敌自敛手,中国自然获得民族独立。到了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实业救国”的浪潮,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不可能实现,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A.中国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
B.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缺陷 |
C.中国没有真正获得民族独立,没有富强的基础 |
D.中国的富强梦想遭到列强的破坏 |
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A.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
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 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了社会福利政策,主要结果是
A.促进了社会和谐 | B.强化了国家机器 |
C.阶级矛盾基本消除 | D.消除了社会不公现象 |
1931年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把上街购物的家庭主妇称作爱国者。他说:“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一种发展扩张、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要多干一些实事,多买一些东西,多制造一些商品。”从经济学上看,凯恩斯的“消费爱国论”
A.看到“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 |
B.认为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
C.有看到消费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的品种 |
D.提倡超前消费,反对勤俭节约 |
斯塔里夫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当时的“模仿”主要是指
A.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 B.人民资本主义的推行 |
C.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 D.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
罗斯福新政是在面临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全面来临的时代,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他从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等方面主要是解决
A.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 B.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
C.市场与计划的矛盾 | D.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