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
A.重视法律程序 | B.保留习惯旧俗 |
C.强调法官至上 | D.体现人人平等 |
下图是1787年伦敦废奴协会设计的黑人像,后被加上了一句告白:“难道我不是一个人、一个兄弟吗?”这句告白表达了
①对欧洲人从事奴隶贸易的谴责②对少数非洲人出卖同胞的控诉
③对新航路开辟积极意义的否定④对自由平等博爱虚伪性的批判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体育馆”(Gymnasium)是古代雅典由国家主办的学校,招收极少数贵族男青年,在学习体育竞技、文法哲学和乐器歌舞的同时,还要参加国家庆典、宗教仪式,并能经常与执政官和高级官吏进行政治、哲学交流。这种教育意在培养
A.素质优良的国民 | B.奉行民主的政治家 |
C.忠于城邦的将领 | D.思想自由的学者 |
罗斯福新政是世界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但在新中国成立至1981年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却没有任何文字表述。1982年,“罗斯福新政”首次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出现在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本中。对这一现象的解读,最合理的是
A.中国与世界逐步从隔绝走向联系 | B.中美之间意识形态差异日益消失 |
C.历史教科书客观地反映了历史真相 | D.时代变化影响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 |
“闯关东”(华北人口迁居东北)是我国近代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之一。下表是20世纪前半期迁入东北的年平均人口数量及其原因解读,二者对应正确的是
A |
1923~1930年,60万人 |
受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大量失业人口迁入寻求就业 |
B |
1931~1936年,5万人 |
日本侵占东北后限制内地人出关,迁入人口大幅减少 |
C |
1937~1941年,50~60万人 |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在东北爆发,国共合作出关作战 |
D |
1941~1942年,110万人 |
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量东北人返乡,迁入人口达到顶峰 |
1912~1919年间,中国民族资本的年平均增长率为6.11%,1920~1936年上升至8.02%。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国际国内环境相对稳定 | B.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推动 |
C.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 D.政府推行有利的经济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