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0年的中国,经受了一次次历史罕见自然灾害的挑战:西南大部旱魃逞凶、
多条江河洪浪翻滚、东南沿海台风肆虐、西北高原震情又起、山区峡谷泥石流穿村毁城……
灾难导致部分灾区农业减产。
材料二 当玉树地震发生后,财政部发出通知要求,灾区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财政投
入,积极筹措资金,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截至5月8日,中央财政下拨青海抗震救灾资金7亿元人民币,用于抢险救灾、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和生活救济、伤员救治、卫生防疫、学校复课、损毁设施修复等方面。
材料三 自然灾害用频率发出警告: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人与自然矛盾日益
凸显。我们既不能做自然的奴隶,也不要做自然的主人,应该是自然的朋友,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之路。
(1)减灾意味着增产,减少自然灾害的损失量,就等于增加国内生产总值。防灾减灾不仅更经济,而且更人道。运用政治常识分析,政府应该如何有效减少灾害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财政的作用。
(3)结合材料三,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回答,人类应该如何成为自然的朋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节有两只手:一只是“看得见的手”,一只是“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要受“看不见的手”的制约,“看不见的手”要间接受控于“看得见的手”。
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两只手”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伴随城市改造建设的不断推进,许多城市走上了快速“翻新”的发展道路。某校高一(8)班开展了以“拆迁、城建与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综合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同学们通过走访、阅读文献资料、访问政府网站等形式,了解到以下信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和国家扩大内需的工作方针,政府提出了努力谋求抢抓机遇,加快发展,通过做大城市规模,做美城市环境,做强城市基础,做好新农村建设,致富一方百姓来实现化危为机,转危为安的工作要求。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一些地方抓住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发掘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市场运作成功地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如山西打造的晋商文化品牌名噪一时,浙江宁海创办的“开游节”巧用徐霞客游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徒步旅行者参与,呼和浩特举办的“昭君文化节”因高扬民族团结文化而倍受游人青睐。随着文化市场不断发展,历史名人、“名人故里”之争日益激烈,一些地方无视历史事实凭空臆造“历史人物”搞旅游开发,把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作为“文化名人”来开发,甚至利用文学作品中的负面人物形象举办主题文化活动。但是,这些盲目搞文化旅游的做法,并没有得到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会出现各地竞相争夺历史名人、“名人故里”的现象。
(2)材料表明,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有的成功有的失败。运用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相结合的观点对此加以说明。
(3)从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角度,就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提出两条建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汉民族与兄弟民族文化交融演化的历史产物,在长期地交流、渗透、竞争和融合中,光大拓扬和演进发展,从而不断增强了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在向现代国家转型的历史过程中,有着56个民族的中国,却始终保持着国家统一,民族和睦。国家不断走向富裕、走向文明的现代化进程,使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极大增强。
结合材料,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具有牢固纽带的原因。
我省积极推进水利资源改革,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大幅度增加各地区财政专项水利资金;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稳步推进工业和服务业用水改革,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实行梯级水价,让用水多的多花钱,用价格杠杆促进资源节约。
结合材料,用《经济生活》知识,为我省发展水利现代化提出合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