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请回答:
(2)材料一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
(3)材料二评论商鞅变法主要着眼在于什么?与材料一的观点有何不同?
(4)你认为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着眼点应是什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一 1912--1913年参加国会大选的主要政党
党名 |
发起人 |
在议会中所占席数 |
政治派别 |
国民党 |
宋教仁 |
392 |
革命派 |
共和党 |
黎元洪 |
176 |
旧官僚 |
统一党 |
程德全 |
24 |
旧官僚 |
民主党 |
汤化龙 |
24 |
立宪派 |
表二 1946年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共38人)
党派 |
代表人数 |
国民党 |
孙科、陈立夫等8人 |
共产党 |
周恩来、王若飞等7人 |
青年党 |
陈启天、余家菊等5人 |
民主同盟 |
张澜、黄炎培等9人 |
无党派人士 |
郭沫若、傅斯年等9人 |
阅读表一和表二,提取两项20世纪中国民主政治的有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近代以来,人类逐渐实现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对比近代中西方经济文明发展模式的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欧洲的经济发展史来看,至迟到中世纪的晚期,新的生产方式,如手工工场,逐渐得到了发展,商业资本也因此得到了迅猛发展。这在西方史学家眼中,被称为“前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这些东西在我国历史上也有,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这些东西都是农业社会中的,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农业仍然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经济增长的方式与工业革命以后的情形有本质的不同。
——孟彦弘《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材料二无论是汤因比的“突变论”,还是克拉潘的“渐进论”,至少有两大共同的“漏洞”,一是把工业革命理解为一场纯经济的变革,忽视这场变革的社会、政治、文化现象及其实质。例如“渐进论”侧重在经济领域以机器取代手工劳动,以机器生产为基础的工厂制度取代手工工场的重大变革,把工业革命的内涵局限于经济和技术发展方面……
——杨杰《英国现代化的初级阶段:工业革命》
材料三中国所承袭的巨大的遗产中,包孕着可诱发现代社会的因素,这些积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刺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演变;但是,作为总体特征的中国前现代社会……如果没有外来刺激,即使中国社会中存在着“资本主义萌芽”,也无法出现资本主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前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特点。
(2)材料二作者认为在研究工业革命时应采取怎样的观点?请依据作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工业革命内涵的理解。
(3)论述材料三作者关于近代中国转型的观点。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百世之下,使百世以上之大道昭如日月,沛若江河,微朱子,孰与归!故曰:朱子者,孔孟后一人也。朱子之道,既上接孔孟,下轶周程,则朱子者,天下之朱子也,万世之朱子也!
——摘编自《婺源县志》卷六十六
材料二我们需要把朱熹真正从“圣”再还原为人,让他重新回到多维文化视野中。朱熹的历史功绩不过是完成了一次文化超越,使整个民族完成了一次理性的文化超越,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发展中,他的文化思想积淀成为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潜移默化着民族的思维模式、心理习惯、性格气质、生活方式。……孔子建立的仁学,强调了人的群体价值,而忽视了人的认知价值,朱熹发展了这种仁学,也就同时承袭了这两个缺陷。
——摘编子束景南《朱子大传》
(1)据材料一回答,作者对朱熹持何种态度?试结合朱熹的主张分析作者持该种态度的原因。
(2)材料二中,作者对朱熹本人和朱熹的主张分别是如何评价的?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今为适之学者……以为今人之言,有其独立自存之领域,而其所谓领域,又以适之为大帝,绩溪为上京,遂乃一味于胡氏文存中求文章义法,于《尝试集》中求诗歌律令,目无旁骛,笔不暂停,以致酿成今日‘的底、他它、吗么、巴咧’之文变。”
——章士钊《评新文化运动》
材料二我们不去研究人力车夫的生计,却去高谈社会主义!不去研究女子如何解放,家庭制度如何救正,却去高谈公妻主义和自由恋爱!不去研究安福部如何解散,不去研究南北问题如何解决,却高谈无政府主义;我要得意洋洋夸口道,我们所谈的是根本解决。老实说罢,这是自欺欺人的梦话,这是中国思想界破产的铁证,这是中国社会改良的死刑宣告!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胡适在这场“文变“中起到什么作用?如何看待其举动的进步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胡适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你作何评价。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65年美国总统约翰逊先后下令实施“火箭行动”计划和“滚雷”计划,对北越进行持续轰炸,派遣3500名海军陆战队员在岘港登陆作战,美国地面部队开始大规模进入越南南方作战。越南战争由“特种战争”扩大为“局部战争”。
在出兵援越的策略上,中国以派出防空、铁道、国防工程、筑路等支援部队形式介入战争,而且不公开宣布,并将支援部队的军事行动限制在越南北方。至1968年3月止,中国先后入越的部队共23个支队32万余人,其中最高年份达17万余人。而美国明知中国在大规模援越,中国支援部队在越南北方执行军事任务,也不予公开点破。
——《三八线与十七度线——朝战和越战期间中美信息沟通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中美两国在越南问题上的不同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采取“有限援越”和美国明知实情却不“公开点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