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11年的50年间,投资万元以上的厂矿约700多个,资本总额仅1.3亿元左右。而1912年到1919年8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大于1.3亿元,8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中国近代经济统计资料选辑》
⑴据材料一,分析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出现这种现象的客观条件是什么?
材料二 下面反映的是中国1912年--1921年的对外贸易情况(单位为百万海关两)
时 间 出口额 进口额 入超额
1912年 371 473 102
1913年 403 570 167
1914年 356 569 213
1915年 419 450 35
1916年 482 516 34
1917年 463 550 87
1918年 486 555 69
1919年 631 647 16
1920年 542 762 220
1921年 601 906 305
--《剑桥中华民国史》
⑵材料二反映的状况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⑶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什么实质问题?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年表 1911年
1月中国首部专门刑法典颁布。
2月台湾发起首次断发大会。
3月上海商界成立武装商团。
4月广州起义,七十二烈士葬身黄花岗。
5月清廷成立皇族内阁。
6月四川成立保路同志会。
7月宋教仁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
8月湖广当局下令查封,酿成《大江报》文字狱案。
10月武昌新军引发第一枪,辛亥革命爆发。
11月清廷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总理内阁大臣。
12月孙中山归国,经十七省代表选举为临时大总统。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背景。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材料三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3)辛亥革命导致清朝统治迅速瓦解,但最终失败。从中可以吸取哪些历史教训?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此日寇猖獗,中华民族存亡千钧一发之际……如贵党三中全会果能毅然决然确定此国策,则本党为着表示团结御侮之诚意,愿给贵党三中全会以如下之保证:(一)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党政府之武装暴动方针;(二)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四)……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共同纲领。
──《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1937-02-10
材料二毛泽东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
── 刘庭华《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材料三敌后战场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四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中共对蒋介石国民政府的态度有着怎样的变化?结合当时的形势,分析引起这一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认为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抗战“比较努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突出表现。
(3)结合材料三回答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举出敌后战场对日主动作战的突出事例。
(4)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12分) 历史信息浩如烟海,多种多样。有效获取和正确解读历史信息,是研习历史的重要前提。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周有天下,裂土四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然而降于夷王(周第九代君主),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秘宇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矣。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无君君之心……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断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也。
材料三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郡国之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
(1)材料一中“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指什么?
(2)材料二中作者对秦亡的分析是否正确?为什么?
(3)材料三中汉“矫秦之枉,徇周之制”指什么 ?导致了什么后果?后来又如何解决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成了一个强大的革命”,“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发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
材料二“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的色彩”,“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 “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与停滞对立”。
——马克思《中国纪事》 1862年
材料三下面是新华网近期刊出的两则文章节选:
一个世纪过去了,辛亥革命的火种穿越百年,世代传承,续写民族富强繁荣的辉煌!我们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用百年锐于千载,百年成就未来来形容,也不为过。
——2011年12月15日对明清史学家、北大历史系教授王天有的访谈
如果去掉人们人为地附加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上的意识形态光环,辛亥革命是很悲哀的……辛亥革命的意义没那么大,辛亥革命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2011年12月15日对历史学家、满清学者萧功秦的访谈
材料四孙中山在1903年《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中说:“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1)材料一、二体现了马克思对该农民运动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为马克思的评价提供历史依据。
(2)你认为材料三中两位历史学家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是否矛盾?为什么?
(3)孙中山在材料四中表达了什么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
不同国家因为地理环境、文化取向、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生活时代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制度。高一学生以“古今中外的政治制度”为题,进行了一次探究活动,请结合大家收集的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雅典民主政治家伯里克利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只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摘自《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秦朝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唐朝中央机构图
材料三美国中央政府机构图
材料四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了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朝和雅典的政治制度。试从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产活动方式的角度分析其成因。 (2分)
(2)概括秦朝和雅典的政治制度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
(3)材料二、三中,中央政府的权力结构和决策方式有何相似之处?(2分)其本质目的有何不同?(2分)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的知识,明确德国确立了什么样的政体?材料中的“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指什么?这种“错位”给德国的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